图库浏览完毕

重新浏览
推荐图库
1 / 5

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依托生态修复进行转型发展?

2015-12-18 3860

      云南,中国动植物和有色金属的“王国”。这个“王国”中,有一座享誉历史盛名的“天南铜都”,便是昆明市东川区。

      东川区位于云南昆明市最北端、滇中经济区东北部,数千年的铜矿开采、伐薪炼铜和过度垦殖,形成了东川山河满目疮痍的面貌,东川区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之一。多年来,东川区林业人以百倍干劲深化生态修复工作,立足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创新工作方法,摸索出了一条“东川生态修复”的可喜之路。

      驱车行驶在东川区内,宽阔的马路依山形高低起伏,蜿蜒婉转。

      东川区全境总面积1865.7平方公里,自南向北的小江把东川分成了两半,东半是乌蒙山脉,西半是硔王山脉。境内最高海拔4344米,最低海拔695米。

      独特的地貌下,蕴藏着丰富的矿藏。东川采铜历史悠久,清朝乾隆年间,东川铜矿生产进入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平均年产铜6000吨以上,朝廷铸币原料40%来自东川。这个在历史上盛名一时的“天南铜都”,经过2000多年的开采冶炼,目前仍是我国六大产铜基地之一,铜的地质储量仍列全国第二位。

      然而,过度依赖矿业而造成森林大量砍伐,生态严重破坏,东川区成为全国有名的泥石流灾害区,更因为水土流失,严重影响了当地百姓生活,更加剧了长江上游干流金沙江的泥沙含量,对长江中下游的生态形成了潜在的巨大影响。

      推江源者,必当以金沙为首。位于金沙江支流小江流域的东川区,肩负着治理小江、保卫长江的重任。2013年-2015年,东川区相继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国家造林补贴、核桃产业发展等国家、省、市区林业重点项目,为东川区的资源城市转型之路、生态修复之路,带来一线机遇。

      东川区地处小江断裂带,水土流失面积高达1309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70%,是典型的泥石流极端危险区,也是全国森林覆盖率较低的地区之一。而纵横分布着107条泥石流沟渠的小江,每年带入金沙江大量泥沙,是长江上游环境最恶劣、侵蚀最强烈、灾害最严重、输沙量最大的“四最”河流。“治理小江就是保卫长江,这既是还历史债,也是为长江下游的人民构筑一道生态屏障。”东川区林业局局长刘忠良说。

      然而这场“保卫之战”,面临着诸多困难。由于小江流域地质侵蚀严重,地貌变化大,加上东川区干旱少雨的气候特点,要在1600米海拔以下干热河谷地区造林,难度极大;同时,东川区石漠化现象严重,石漠化面积高达1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54.4%,生态极其脆弱。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2012年,东川区委、区政府进一步明确了生态修复示范区的战略定位,每年投入造林资金1000万元,以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的森林覆盖率为目标推进荒山造林。

      2013年-2015年,东川区相继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国家造林补贴、核桃产业发展、1600米海拔以下新银合欢造林等国家、省、市区林业重点项目,累计完成荒山造林12.5万亩,封山育林3.5万亩,完成市级退耕还林14.23万亩,核桃产业发展23万亩。2013年-2015年共投入植树造林及产业发展资金 1.6亿元,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森林覆盖率已达33%。

      虽然如此,困扰东川的生态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改善,森林覆盖率还相当低。东川区委、区政府提出,2017年与昆明市同步完成率先建成小康社会森林覆盖率达到36%的目标。东川生态修复之路,依旧任重道远。

      东川区的地域涵盖了昆明市的最高海拔和最低海拔。独特的地貌形成了典型的“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境内土壤、植被等方面的差异,为林业的发展形成了独特条件。

      “10多年前,东川人记忆当中,当地的绿化只有山上稀疏的剑麻。而如今,公路旁翠色欲滴的新银合欢树绿得晃眼。”面对东川近年来生态恢复工作取得的巨大变化,不少市民由衷感慨。

      “生态修复实现如此大的飞跃,功劳应该归于东川区的‘全民总动员’。” 刘忠良说,“东川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生态修复工作,将其列入政府工作报告,投入极大人力物力财力;与此同时,我们也广泛动员全社会都参与到植树造林活动中。”

      比如2015年的植树节,虽然遭遇毛毛细雨,但现场气氛仍如往年一般火热。除了市民广泛参与外,云南省直机关、省林业厅、省移民局等44个单位的180余名青年来到东川区,种下了7000株新银合欢。刨土、浇水、施肥,雨水掺杂着汗水流进一株株小树苗里。“多种一棵树,就多给东川一份希望。”这是植树者的心声,也是东川的愿景。

      “在东川,植树造林早已是全社会的共识。2016年,我们计划实施荒山造林4.6万亩,现已完成外业调查、内业整理及规划设计工作,任务已由区政府下达各乡镇。” 刘忠良笑着说,“根据‘十三五’规划,我们力争2020年东川森林覆盖率达到37%以上,林业产值达到一个亿以上。”

      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至今,东川区累计造林12.5万亩,动员机关、事业单位义务植树2万亩,动员企业植树造林6万亩。截至目前,东川区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33%。“接下来我们将持之以恒地推进林业生态建设。每年至少造林3万亩,使东川森林覆盖率每年至少提高1个百分点。”刘忠良说。

      生态修复

      从每一条“沟”做起

      大白泥沟是东川区一个泥石流高发流域,它位于小江上游大白河左岸,地处云南高原的东北部,属阿旺镇的北部区域。大白泥沟流域面积21平方公里,每年平均向下游输送固体物质785万立方米,直接危害到长江下游及三峡工程的安全。

      而出滇入川的主干公路也从该区域通过,大白泥沟如不治理,这条交通大动脉将受到影响,东川的城市供水也会被污染。

      经过科学规划、严密推演,东川区林业局与兴箐房地产公司合作,从2011年3月开始,用3年-5年的时间在大白泥沟投资建设面积为3000亩的树种丰富、品质优良、数量充足的大型苗圃基地,规划苗木繁殖区200亩,试验示范区100亩,道路绿化区100亩,苗木移植区1600亩。至2014年年底,已完成42个树种的育苗和栽植试验,苗木基地建设2000亩,河道疏通3000米,苗圃道路建设15000米,培育和移栽以榕树、滇朴、木棉、凤凰木等为主的16个苗木品种、200余万株,共投资近3000万元。

      目前,绿树已经铺遍荒滩,昔日动辄“发怒”、砂石滚落的大白泥沟,如今已经初具绿色的“笑容”。预计今后,大白泥沟地区每年可生产各种苗木600多万株,可为周边县区的城乡园林绿化建设和东川的生态修复提供优质苗木;与此同时,对遏制小江水土流失、进行河漫滩开发、提高城市窗口形象、加快东川城乡园林绿化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并且,日益发展的林业,可解决当地大量的老、弱、病、残及留守妇女这些弱势群体的就业,对增加当地农民收入、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该项目的实施,不占用农耕地,在泥石流河漫滩上建设苗圃,变废为宝,荒滩变绿洲,对东川的生态建设更是一大创举。项目的建设,将成为东川生态修复的一大亮点。

      大白泥沟的治理,只是东川区生态修复成效的一个缩影。3年多来,东川区共恢复石漠化地区的生态植被27万亩,使石漠化治理迈向了一个新拐点。

      生态致富

      要绿色也要扶贫攻坚

      发展林业,保障民生;生态修复,利国利民。为给当地村民打造一条便捷的致富路,东川区林业局克服种种困难,引导群众搞林下资源开发,林下中药材种植6000多亩,企业和百姓联合开发3000亩汤丹、油茶种植;“十三五”规划期间,计划种植2万亩油用牡丹……

      在这些林业经济发展中,核桃是主角。多年来,东川林业部门推广种植核桃23万亩,2014年实现产值2600万元。为农户增收致富打下良好基础。

      从2月份的核桃苗质量检验和病虫害检疫开始,东川区林业局工作人员每天奔忙在村庄,进行病虫药物防治和核桃丰产技术普及。临近年底,技术员又开始对核桃种植户进行防治病虫害工作的技术培训。

      走进东川区绿茂老村,在村民杨安昌承包的土地上,他指着自己的核桃树开怀大笑:“今年雨水好,地里100多棵核桃树能产核桃300多公斤,这就进账一万多元。”在林业技术员的帮助下,杨安昌还在地里种了40余棵甜杏,埂上则栽种了仙人掌,2016年的好收成,就在眼前。

      东川林业局始终把民生林业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抓紧抓实,大力抓好示范林建设,不断探索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林下经济。2015年,实施完成荒山造林4.3万亩,封山育林1万亩、核桃补植补种6万亩。

      “我们要引导村民以短养长,长短结合,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发挥好耕地资源,让老百姓最大限度地获得直接利益;把核桃产业发展与乡土人才素质提高工程同步推进,使林业产业强起来,乡土人才科技队伍建起来,实现育树育人双丰收。”刘忠良说。

      生态发展

      以制度创新作牵引

      一引其纲,万目皆张。生态修复是一个牵动全局的重要课题。东川林业人在纷繁复杂的局面下,抓住了重点:以科学发展观为纲。探索创新科学化的制度,提高效率,强化管理,全过程监督,突出一个“早”字——2016年的植树,2015年就进村规划。做到眼到心到,计划走在动作前。

      付款方式创新。通过创新工程款项的付费方式,进一步调动造林者积极性和责任心。在付款方式上,实行“0433”模式,即实行四年付款方式,第一年不付款,次年4月对验收合格的部分按照合同支付40%款项,以后两年各支付30%,通过多措并举,确保造林取得成效,用结果倒逼过程,保证造一片,成活一片,保存一片。

      检查验收方法创新。从2013年开始,东川林业局又创新了检查验收方法。当年造林,检查验收推到次年4月份。小小的“推后检查”实际上蕴含着十分朴素的林业常识——7月份种下树后,8月、9月雨季雨水多,10月份的时候树苗一般都会存活。但这并不能说明树苗真的就能有一个绿色的未来,还要接受接下来秋冬季干旱、来年高温的考验,到次年4月份再检查,如果树苗依旧活着,才算是真正“活了”。用这个严格机制,来监督企业,避免过去时常出现的只管种树,疏于管护的弊端。一年造林,四年管护和补植补造,专注植树造林的“成功率”,减少了资源浪费,更增强了植树造林者的工作责任感。

      本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科学发展原则,东川林业部门根据本地区特殊情况,将国家每亩300元的造林成本提高到每亩800元-1000元,最终提高了造林企业的积极性,并确保森林覆盖率的稳步提升。

      东川,这个历史上为国家建设贡献了大量矿藏的地区,面临新时期国家生态发展的需求,积极转型,把石漠化治理与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致富有机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开展治理工作,探索出林业生态产业、立体农业、畜牧养殖业等多种产业发展模式。为了山更青、水更绿,东川,再雄起。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推荐图库

2024-05-288

2024-05-254

2016-10-315

2016-01-143

2015-12-287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200215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