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光伏产业发展中问题分析
自2005年后中国光伏产业步入快速增长时期,且己经成为全球光伏大国,市场份额占到了全球约50%。虽然中国光伏产业在近些年发展速度很快,但随着发展环境的变化产业发展中出现的弱势日益明显,问题也日益显现,出现的问题主要集中于产业链发展不平衡,产业与市场倒挂,光伏产业投资出现潮涌现象导致产能过剩,自主创新能力弱,融资困难等问题。
1.1、光伏产业链发展不平衡
中国光伏产业链发展不平衡表现在光伏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产品供需失衡,光伏产业链各环节发展过于分散,光伏产业链高价值环节力量薄弱。
(1)光伏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产品供需失衡。
中国光伏产业的在近些年取得较快发展,且发展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产业链各环节的发展也相比初期更加完善和完整。到2011年,中国的光伏企业超过460家,这些企业主要分布在光伏产业链的中游生产环节,仅生产组件的企业就有349家。
光伏产业链上下游环节出现的企业产品供给与需求的失衡,导致整个产业链发展的不通畅,出现了有的环节产品过剩而有的环节供给不足并存的现象。上游多晶硅提纯环节的产品供给不足直接影响下游硅片生产环节的正常生产,由于多晶硅提纯对技术和资金的要求非常高,所以上游原材料生产环节具有很强的技术壁垒和较高的资金要求。目前,多晶硅生产技术中运用比较多的是改良西门子法,利用这一方法的企业占到生产多晶硅企业总数的85%,所以这种方法己成为生产多晶硅的主流技术,但是生产多晶硅的核心技术被国外几家大型企业所垄断,我国大部分企业还不能突破技术限制靠引进国外技术进行多晶硅的生产。目前,我国光伏产业链上游高纯度硅的供给不足,这就严重制约其下游企业的发展,对于产业链下游的光伏应用系统,目前我国还没有实现比较广大范围的应用,但是其上游电池及电池组件生产环节由于技术含量低,其产品生产己经出现供给远远大于需求的状况,即出现产能过剩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光伏产业链上游的硅提纯环节,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原来晶体硅供不应求的局面,但随之而来的晶体硅产能过剩问题出现。由于在早期涉足多晶硅生产能够带来暴利,所以驱使我国的很多企业进入该生产环节,越来越多多晶硅企业的进入使得产能严重过剩,其价格大幅度跌落,晶体硅的暴力时代结束,在这一阶段多晶硅的价格降幅近80%,到2009年多晶硅的平均利润降幅达到30%。上游晶体硅价格的降低使其下游硅片生产成本下降,与此同时太阳能电池需求量的激增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硅片的生产,硅片的产量和增速在2005年至2010年间急剧增长,如图4.1所示。与此同时,太阳能电池的生产数量也得到大幅增长,2007年,中国己经成为世界上生产太阳能电池产量最多的国家,到2013年,中国光伏电池产量占世界总产量65%,2013年我国的光伏电池产量比2005年增长了178倍,对世界光伏电池产量来说,2013年世界光伏电池产量比2005年多出22倍,由此可见,在太阳能电池产量方面,中国的增长速度要远远高于世界平均增速,与我国巨大的太阳能电池产量相比,我国的光伏装机容量却很小,由于光伏发电成本较高,民众承受能力有限,光伏发电系统国内应用受限,所有的光伏产品面临着囤积问题和产能过剩的问题。
因此,若想使光伏产业链得到健康顺利发展,实现供求平衡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在光伏产业链供求达到平衡的前提下才能促进光伏产业整体的发展和提高产业效益。
(2)光伏产业链各环节发展过于分散。
光伏产业的发展是以产业链模式存在的,上、中、下游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紧密联系的,如果产业链各环节间出现不适度的供求不平衡就会阻碍产业链发展,正常情况下,产业链不同环节的各个企业之间应该是相互联系、相互沟通的。在我国,光伏产业链各环节间的企业基本处于相互独立状态,独立分散的进行生产,缺乏企业间的沟通和信息共享,因此我国的光伏产业链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生产光伏中间产品的企业和地域相对分散,不能进行集群发展模式,具有实力的生产企业很少,这就导致了光伏企业发展分散很难管理的问题。
(3)光伏产业链高价值环节力量薄弱。
我国的光伏产业链发展呈现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即高利润上游硅提纯和下游光伏应用环节都依赖国外,而中国大多数企业处在微笑曲线底端的中游硅定、硅片生产及电池、组件制造环节。在光伏产业链发展中,我国的企业恰恰集中处于附加值和利润回报率最低的中游环节,处在价值和利润回报率最高的上游和下游环节的企业相对于中游环节企业而言太少,所以造成了上下游环节发展比较滞后的局面。图4.3展示了中国光伏产业的利润和产值在产业链各环节的分布情况。
根据图4.3可以看出光伏产业链上、下游环节的附加值和利润回报率最高,中游制造环节的附加值和利润率最低,我国光伏产业在中游环节的产值较高,而在附加值和利润率较高的上、下游环节产值较低。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中国光伏产业发展多分布在附加值和利润回报率较低的制造环节,对于高附加值和高利润率的上、下游环节存在发展滞后、力量薄弱的问题。
1.2、产业与市场倒挂
近几年,中国的光伏产业发展迅速,尤其是太阳能电池产业发展迅猛,由表4.2可以看出,自2007年开始中国的太阳能电池产量连续稳居世界第一位,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比重从2007年的不到三分之一增长到2013年的超过一半,这足以说明中国光伏产业发展速度的迅猛。
目前,我国光伏产业产在国内,销在国外,生产速度远远大于市场增长速度,这也是中国光伏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当前,我国生产的太阳能电池90%以上用于出口,尤其是欧洲己成为中国最大的光伏市场,但国内对光伏产品的需求不足,因此导致国内市场发展严重滞后。如表4.3所示,我国光伏组件的国内销售比例低于10%,到2011年首次突破这一值,达到11.74%,所以,中国国内市场的启动成为光伏产业发展的重点和关键。
在产业链分析中,我们己经知道生产光伏产品需要的高纯硅依然依赖进口,生产光伏产品的原料市场主要在国外,而且光伏产品也主要销在国外,由此可见,中国光伏产业两头在外问题突出,国内有产业、没市场,供给有余、需求不足的现象严重。
1.3、投资的“潮涌现象”带来产能过剩
顾名思义,潮涌现象就是指绝大部分企业基于相同预期而大量涌入某一行业进行生产,从而在一定时间内导致产品供求的严重失衡(供严重大于求)而随之而来的产能过乘」现象。
近几年来,很多省、市甚至县都将光伏产业视作支柱产业来发展,致使光伏产业的投资出现了“潮涌现象”。2005年至今,光伏行业从多晶硅到电池、再到组件,整个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产能都增长了50倍左右,尤其是高纯度多晶硅制造产业得到迅猛发展,其主要原因在于暴利的驱动以及国家相关部门的扶持,目前全国绝大部分省市在进行包括多晶硅在内的光伏产业生产,这种集中投资使中国多晶硅产能与世界多晶硅产能比从2006年的不到1%扩大到2007年的8%。中国光伏产业虽然得到迅速发展,但企业内部的财务状况并没有缓和,反而使得企业之间的价格竞争加剧,亏损严重。比如,作为中国曾经最大光伏企业的无锡尚德其财务状况到2010年开始恶化,净资产收益率出现负值,导致最终结果是在2013年的3月份宣告破产。
光伏产业投资的“潮涌”现象除了带来了泡沫的破灭外,还伴随着产能过剩现象,根据图4.4所示,从2011年开始,中国的光伏产能超过30GW而全球的产能需求不到28GW,也就是说中国从2011年开始光伏产能超过全球的需求量。中国光伏产能占世界光伏总产能的比重在近几年内连续增长,2008年中国光伏产能占世界的26%以上,2010年占到50%以上,到2012年占到63%以上,如图4.5所示。由此可见,我国光伏产业确实面临产能过剩的巨大挑战。
1.4、自主创新能力弱
我国光伏产业虽然在近几年发展迅速,但两头在外的局面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其中的一个方面是指关键技术和设备需要依靠向国外进口,技术的引进要多于自主研发的,而且引进来之后仅仅局限在模仿上,技术的自主创新不够。目前,发达国家己经普遍成立了技术研究和技术开发机构,确立了相对完善的产业技术服务体系。对我国来说,光伏产业起步比较晚,研究基础较差,尤其是光伏技术发展水平和光伏人才培养等方面相对落后、产学研合作的深度和层次较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
虽然专利不是创新的全部内容和最终结果,但专利为评价创新能力和创新活动效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工具,使各个国家间的创新能力比较成为可能。在许多专利类型中,中国光伏产业的专利类型有3种,包括实用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和发明专利,这3种类型的专利在光伏专利申请中的占比分别约为60%,27%和13%,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光伏产业的发明专利较少,说明中国光伏产业的创新能力有待提高。通过整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相关统计信息得到中国光伏专利申请情况,其年申请量的变化趋势如图4.6所示。
可见,国内专利申请量在2010年达到顶峰,但到2011年,由于欧洲降低光伏补贴以及双反等多种因素影响光伏产业进入发展困境,企业用于技术更新和改造的可利用资金不断减少,专利年申请量也出现下降;另一方面,我国国外申请专利数量明显低于国内水平,这也说明了我国的专利价值需要进一步提高。此外,在专利申请类型方面,我国国内专利申请类型以实用技术为主,缺少发明专利,相反,国外的专利申请中发明专利居多,这就从侧面说明了国内对光伏产业的基础研究还落后于国外,研究中还存在许多不足。
目前,中国必须正确看待中国在创新专利中的国际地位,事实上,中国只有1%的光伏专利在国外申请,而德国为15%,日本为26%,美国是7%,因此,中国在光伏产业上所取得的国际专利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企业的研发投入力度不够,与西方国际相比R&D经费支出明显较低,在表4.4中列出了主要光伏企业的研发投入水平。
由表4.4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光伏企业的研发投入水平在起步阶段投入甚微,有的企业研发投入为零,随着时间的推移,研发投入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从整体来说其研发投入占当年营业额的比例较低,这对于中国光伏产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及产业竞争力的增强是不利的。因此,企业应加强研发投入水平以加快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各个方面的创新,从而提升光伏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光伏产业的专利布局不合理以及企业创新投入低等问题都反映出中国光伏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弱的问题,中国光伏产业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必须提高研发投入,培养高技术人才、加大产学研结合的高度与层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1.5、融资困难
由于光伏产业对资金和技术的要求高,其需要的投入大,且具有高风险的特点,而银行提供贷款时十分注重资金的安全性和盈利性,光伏产业的这种高风险特点就与银行提供贷款原则相矛盾,所以在现阶段商业银行为光伏企业提供巨额投入资金的可能性较低,所获得的项目建设资金大部分由政策性银行提供,只有部分流动资金贷款来自商业银行,所以商业银行贷款比较困难。此外,企业上市的限制较多、条件较高,所以对中国绝大部分光伏企业来说通过上市来筹集资金的难度较大。对于风险投资应该与光伏产业的特征相契合,但由于渠道不畅等原因,风险投资对国内光伏产业的投资非常有限。上述分析充分说明了中国光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融资困难的问题。
1.6、技术发展落后,技术创新水平低
中国光伏产业目前存在的一大主要问题是产业技术落后,尤其是核心技术不能实现独立研发,因此与光伏产业发展较成熟的国家相比在技术发展方面的差距还很大。目前,中国光伏产业发展呈现出严重依赖国外的局面,包括上游原材料依赖进口,主要光伏生产设备和核心技术需要从国外引进,光伏产品需要出口。
由于技术的落后及技术创新水平低下,目前,我国主要光伏制造设备依赖从国外进口,需要进口的光伏制造设备主要有薄膜电池生产线等设备。此外,光伏产业链上游原材料生产技术要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国内技术还处于较落后、不成熟阶段,因此光伏电池生产所需要的主要原材料高纯多晶硅等主要从国外进口,如2011年和2012年高纯多晶硅进口数量分别为64800t和81000t,其中从美国、德国和日本的进口超过80%。
此外,多晶硅的生产成本也要明显高于国外,在质量接近一致的情况下难以提高国际竞争力并在国际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此外,光伏应用方面,由于国内光伏应用技术的落后,导致国内市场应用率低且发展滞后,产品对外国的依存度居高不下。
国内光伏技术的落后与创新水平的低下严重影响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格局,致使发展出现三头在外局面,同时也使得国内光伏市场发展滞后,制约了中国光伏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提高光伏产业技术发展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成为目前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光伏产业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
2.1、产业链各环节发展程度不一
从产业生命周期的角度分析,中国光伏产业链各环节处于不同的阶段,上游光伏原料的生产环节和下游光伏发电环节处于幼稚期,中游的硅锭、硅片、光伏组件和光伏电池制造则处于成长期,总的来说中国由于中国光伏产业链的各环节发展还不成熟,因此在向成熟期迈进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由于上游环节的发展落后于中游环节,就出现了光伏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产品供需失衡;又由于产业链发展还不完整、不成熟,光伏产业链发展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发展比较分散;上下游发展的相对落后决定了中国光伏产业链的附加值低下,整个光伏产业的发展处于微笑曲线的低端,而绝大部分环节处于价值链低端。因此,光伏产业链发展的不成熟是中国光伏产业链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此外,技术的落后,创新的不足,地方政府的不合理引导也会造成光伏产业链发展不平衡。
2.2、原有利益格局制约国内光伏产业发展
制约国内光伏市场发展的因素有许多,但最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的电力体制中存在的许多问题,这成为国内市场发展滞后的关键因素。电力体制改革还不完善,电力行业多年来形成“大一统”的电力垄断体制,包括光伏发电在内的新能源发电要想拓展市场需要通过进入电网,而进入电网就会影响原来电力公司的利益,因此,打破电力垄断、建立新的电力市场对于提高光伏应用率和发展国内光伏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电力行业的整个产业链由发电环节、输电环节、配电环节、售电环节四个节点构成,从整体来说属于垄断行业,但产业链不同环节的垄断程度不同,按照垄断程度由低到高排列可以排列为以下顺序:发电和售电环节、配电环节、输电环节〔54]。但是,从2002年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己过去10年,然而“输配分开”、“竞价上网”两大改革任务还没有完成,情况更糟的是电网垄断不断加剧,新的矛盾不断积累并日益尖锐化。在电力行业国有资本“一股独大”的垄断市场下,发展光伏发电产业并实现有效竞争还很困难。不仅如此,在电力输配环节,垄断也在加剧,国有电网公司具有绝对的影响力和优势,表现在具有电力经营的特许权、价格控制权、市场准入权等,从而在电力市场上形成了比较强势的地位。在电力交易中,电网企业既对电力生产企业形成买方垄断,又对消费者形成卖方垄断,导致无法形成公开交易的电力市场。对于高度垄断的电网公司,输配分离有助于进一步打破垄断,但各家电网公司却高调反对输配分离,以继续保持其垄断地位。对于光伏国内市场的拓展来说,并网难成为一个重要难题,从根本上讲并网难是现行电力体制改革不彻底的结果,由于电力行业的垄断性,光伏并网就会影响到原有电网公司的利益,电网公司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光伏发电并网,这就制约了国内光伏市场的拓展与健康发展。
除了电力体制方面阻碍国内光伏市场发展外,国家政策的滞后也严重影响了国内光伏市场的拓展,比如,审批难、补贴难己成为制约国内光伏市场发展的瓶颈。此外,补贴难亦是阻碍光伏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目前的国家对于分布式光伏系统的补贴主要是“金太阳”政策,规定其补贴比例约为系统成本的一半,补贴的幅度虽然较大但要求的条件却很高,必须超过1MW才能达到补贴要求的门槛,这就意味着分布式小型屋顶市场得不到政策补贴。因此,政策上的滞后目前也己成为制约国内光伏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
2.3、地方政府的不适当激励
中国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着不恰当的政绩观,地方政府的政绩评估指标主要表现在GDP增速、投资规模和财政税收等内容,在这种评价体系下容易忽视增长质量和资源配置效率等反映发展质量的内容。因为光伏产业投入大,既能创造高额GDP,又具有环保节能的概念,符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政策要求,所以地方政府盲目跟风纷纷将光伏作为重点产业来发展,许多城市致力于打造“光伏城”,如江苏、江西等省的一些城市都为实施这一计划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保驾护航。为了吸引光伏企业进入当地进行投资,当地政府通过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发展光伏产业,有的地方政府无偿提供土地,有的给予资金配额、电价补贴、低息贷款甚至允许免费排污,以此来引入企业投资于光伏产业,比如,赛维的25亿元资金就是由地方政府提供的,其中还包括低息贷款,而在双反困境中,赛维名存实亡,但政府不得不为赛维输血来维系其生存。地方政府在盲目制定激励光伏产业发展的政策的过程中忽略了对产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质量的提高,导致光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同时不同地区生产的光伏产品同质化较严重,这些盲目的激励政策最终导致了产能过剩的严重后果。
2.4、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才
中国光伏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弱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才医乏。相比欧美国家,我国的的光伏产品具备由低劳动力成本造就的价格优势,但正是由于这种优势使得光伏企业缺乏创新意识,忽略了只有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其他方面的创新才能使企业获得长远的竞争力和发展的持续性。
在创新人才方面,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严重缺乏创新人才,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光伏产业企业还没有建立起来相对完善的人才引进、培养、流转及管理等机制,基础研发力量和技术研发力量薄弱且研发队伍缺乏专业知识,掌握高端技术理论和高端技能的人才严重短缺,这就使得中国光伏产业的技术创新缺乏人才力量,出现自主创新能力弱的问题,严重影响光伏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和持续发展。
中国大型光伏企业目前发展需要的人才严重缺乏,现有的人才构成主要由海归组成,这种人才短缺使得企业间互挖“墙角”。此外,许多城市光伏产业基地正积极招募人才并制定了计划来达到吸引人才的目的,但在应聘的绝大部分人中真正具有系统化专业知识的人才不多,比如,搞多晶硅技术的都是学化工、半导体等专业转来的,光伏人才的短缺使得许多企业的科研团队难以成立和维持,这就导致了中国光伏产业技术创新的落后,从而在关键技术方面依赖外国,最终导致中国的光伏产业处于产业链的制造环节和价值链的低端。
高端人才培养的基础是高等院校,然而中国高校光伏产业相关专业设置滞后,至今许多中国高校没有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即使开设其时间也比较晚。全国1200多所高职院校中,真正开设光伏发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不超过30家,以江西省为例,江西省从2010年开始,扩大光伏专业研究生、本科生、高职生和中职生规模,计划用7年时间培养10万名“光伏专业”人才,而承担培养任务的主要是民办高校,如江西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更名为江西太阳能科技职业学院,专业培养太阳能企业需要的技术人才。总体而言,目前国内在光伏人才培养上开展系统化教学的多是职业技术学院,而国内绝大部分知名院校的参与程度不高,这就严重制约了光伏人才的规模化培养。
2.5、金融体制机制缺陷和金融创新缺乏
首先,国有商业融资体制安排不合理,银行服务的对象主要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对大企业投放贷款的数额较大,小企业则少很多,因此,光伏企业获得商业贷款的难度较大。其次,由于光伏投资成本高、周期长、收益不稳定,投资风险大,光伏产业的信贷风险就远远高于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标准,因此,光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难度就加大了。另外,政策性金融投资范围有限,且涉及面比较窄,不能满足光伏产业快速发展所需的资金缺口,而且像光伏产业这种投资风险较大且收益周期长的产业获得政策性资金的困难较大。最后,金融创新的不足使得现有的金融产品不能满足光伏产业巨大的资金需求,在商业贷款和上市融资很难实现的情况下,需要一定的金融创新来满足光伏产业筹集资金的需求,但中国目前在金融创新方面还较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6、技术创新资金不足,产学研结合程度不高
资金对创新具有关键作用,充足的创新资金对创新的持续性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同样,作为创新的主要方面,技术创新资金的缺乏同样制约光伏产业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光伏产业的技术创新资金包括企业的自有资金、企业贷款、政府拨款,但政府拨款的资金比例在创新资金中所占的比例特别低。中国光伏企业的技术创新资金投入主要是R&D经费支出,在中国光伏企业内部R&D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低,远远低于主要光伏国家。对于企业贷款,由于中国光伏企业主要是中小型企业,所以对银行来说产生的信贷风险高,银行对该类企业的贷款意愿不强;此外,由于中国的商业银行体系还正值转型的过程中,这就决定了其市场化与商业化程度低,所以各商业银行为了降低风险纷纷实施支持大型企业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的发展战略。综上,中国光伏产业从银行系统获得的创新资金的能力和数量有限,远远不能满足目前光伏产业创新与整合的资金需求。光伏企业从政府获得的创新资金更少,因为企业获得政府拨款的门槛很高,约束条件比较苛刻,一般光伏企业不易获得。总而言之,中国光伏产业技术落后与创新难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技术创新资金的不足。这就需要企业、政府、银行采取有力措施和实施相关政策加大对光伏产业技术创新的支持,从根本上解决资金难的问题。
此外,产学研结合程度的高低也是影响光伏产业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众多光伏企业中只有实力稍雄厚的大企业,如天合光能、英利、赛维、尚德等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的较多,其他的中小企业科研力量较弱,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的也很少,这就使得我国光伏产业产学研无论是深度还是层次,都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在区域分布上,只有很少省份建立比较全面的企业技术研究院,其中浙江省建立了光伏产业四大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太阳能光伏技术研究院、分布式光伏并网技术研究院、光伏装备与智能控制研究院以及光伏能源应用技术研究院。大部分省份光伏产业的技术开发都是由企业自己独立完成,“产学研”三方在发挥各自优势进而开展科研创新活动过程中缺乏足够的协调性,使得“产学研”联合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从而影响了我国光伏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光伏产业产学研联合的程度需要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