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虽巨大破题却很难 绿色金融还需激励与引导

   2015-11-26 2960
核心提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和“十三五”规划建议都明确要求发展绿色金融,但目前我国绿色金融供给严重不足,巨大的资金需求与金融机构绿色投资愿望不能有效衔接,虽然银行也有内生动力开展这方面的业务,但这种意识还没有有效传导到融资端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和“十三五”规划建议都明确要求发展绿色金融,但目前我国绿色金融供给严重不足,巨大的资金需求与金融机构绿色投资愿望不能有效衔接,虽然银行也有内生动力开展这方面的业务,但这种意识还没有有效传导到融资端。故而,绿色投资还需要激励与引导。

      需求虽巨大破题却很难 绿色金融还需激励与引导

      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其中第二十四条强调要建立绿色金融体系,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和绿色基金。在此之前,无论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还是最近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都明确要发展绿色金融。

      11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指出,要通过创新性金融制度安排,引导和激励更多社会资金投资于环保、节能、清洁能源、清洁交通等绿色产业。

      在今年国合会年会召开期间,《绿色金融改革与促进绿色转型研究》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全面梳理了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的挑战和问题,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而就在此前一天,第三届中国责任投资年会论坛年会在北京召开,主题就是绿色金融与可持续交易所。

      金融是现代社会的核心,绿色经济转型迫切需要绿色金融的支持。那么,我国的绿色金融改革面临哪些挑战?未来发展需要什么样的政策措施推动,以更好地服务于绿色经济?

      整个金融体系如何绿色化?

      绿色金融供给严重不足,巨大的资金需求与金融机构绿色投资愿望不能有效衔接

      《报告》指出,绿色金融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寻找最有效的途径绿色化整个金融体系、调动社会资金支持绿色发展,同时减少对资源和环境消耗型企业的投资。研究认为,我国未来每年至少需要两万亿元人民币以上的绿色投资,融资需求巨大。

      尽管我国在绿色信贷、PPP等方面也出台了不少政策措施,但供给严重不足仍是我国绿色金融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根据课题组的核算,2013年实现环境无退化水平的绿色金融资金需求是3.7万亿元,但2013年实际的绿色投资额(包括财政资金和社会资金)仅为0.9万亿元,资金缺口高达2.8万亿元。

      《报告》认为,是支撑绿色投资的制度体系不完善,中国巨大的绿色金融资金需求与金融机构的绿色投资愿望不能有效衔接,导致了绿色金融供给严重不足。

      具体而言,一方面,是目前实际的绿色金融资金需求不足。环保政策及标准必须足够严格,才会为企业及其他机构创造足够的动力,推动新的绿色项目。如果缺乏客户需求或对项目特性不够熟悉,金融机构就不会投资。

      另一方面,是资金需求与供给主体之间的信息传导机制和桥梁构建不足。环境法规和绿色标准的颁布,将导致绿色融资需求产生,但这只是潜在融资需求,要转化为现实供给能力,金融机构必须获得充分信息,了解这些环境政策和绿色标准将作用于哪些产业,这些产业的融资特点和风险特征是什么,其收益来源的产生机制是什么,以及如何正确评估绿色项目的风险等。

      因此,《报告》建议,要搭建绿色金融需求与供给桥梁,以保障绿色金融资金需求与供给渠道的持久畅通。

      绿色投资能赚钱吗?

      兴业银行绿色金融不良资产率仅为0.22%,但绿色信贷发展还有不少制约

      作为国内第一家赤道银行,兴业银行在绿色金融方面进行了很多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很多场合,兴业银行环境金融部市场开发处处长陈亚芹都会分享一组数据:截至目前,兴业银行累计投放了超过7000亿元的绿色金融支持,现在余额超过3700亿元,但不良资产率仅为0.22%,而兴业银行在今年三季报中披露的全行不良资产率为1.59%。“这说明,我们做这项工作具有很大的意义和价值,不仅能实现环境效益,而且的的确确能够实现商业化运营。”

      近年来,我国相关部门陆续发布了一些关于绿色信贷的政策措施,鼓励商业银行投资绿色行业,但从执行情况来看,绿色信贷发展还受到许多制约。

      比如,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的短期性与绿色项目的较长期性不匹配,政策和法律环境对绿色信贷的激励机制和对污染性投资的惩罚力度有限。同时,商业银行缺乏一批了解绿色技术、熟悉绿色项目业务模式的信贷和客户管理队伍及对绿色项目的评估能力。

      但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绿色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仍将是绿色信贷。为此,《报告》建议,应该从加快银行绿色化、加大财政贴息对绿色信贷的杠杆作用、明确银行的环境法律责任3个方面来推动绿色信贷发展。

      作为实践者,陈亚芹认为,我国对绿色银行的监管政策并不落后于国际,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还需要一些配套环境和措施。“现在,国内关于绿色金融的政策仍以鼓励性政策为主,真正有激励作用的政策还相对比较有限。我们一直呼吁在财税政策方面给予考虑,现在也在推进过程中,但还没有真正实施。”

      陈亚芹表示,现在国内绿色发展的市场空间很大,银行也有内生动力开展这方面的业务,但这种意识还没有有效传导到融资端,还需要进行绿色投资者的培养。

      如何做到绿色投资?

      《绿色投资手册》规范绿色影响力评估,还需进行本土化

      在第三届中国责任投资论坛(ChinaSIF)年会上,财政部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管理中心副主任焦小平和英国绿色投资银行可持续金融总监GavinTempleton共同发布了《绿色投资手册》中文版。

      据了解,《绿色投资手册》介绍了一系列的指南文件、清单和表格模板,内容从尽职调查指南和风险评估到报告框架和绿色影响力的计算方法,就如何在日常工作中评估、监测和报告投资项目的绿色影响力提供了一套有效的方法。

      据悉,这一手册的中文版是第七次中英经济财金对话所达成的政策成果之一。英国绿色投资银行希望借此鼓励投资者进一步考虑降低相关投资风险,将更多投资导向绿色低碳经济。

      英国绿色投资银行可持续金融总监GavinTempleton说:“我们最常被问

      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绿色投资’,而这一手册正好回答了这一问题,它详细说明了如何在日常工作中建立并使用一套有效的方法来进行绿色投资。我希望也可以借此进一步规范投资领域对绿色影响力的评估。”

      但也有与会者认为,这一投资手册要在中国落地,还需要更多结合国情进行本土化。

      陈亚芹说,她对这个手册的内容及一些具体措施非常有感触,一些原则也在他们的工作中得到了应用。“我理解的绿色金融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方面偏重于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这其实是纳入到银行本身的风险管理体系中,也就是如何把一些传统业务绿色化;另一方面就是抓住绿色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商机,服务好这些绿色产业的客户。”

      绿色债券受青睐

      满足节能环保项目需要中长期信贷支持的要求,有助于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报告》中列出了“十三五”期间绿色金融改革需要优先突破的七大领域,位居首位的就是发展绿色债券。

      《报告》指出,2014年,债券融资已经占我国社会融资总额的近20%,这一比例未来有望上升到30%。但是,目前我国的绿色投资来源几乎完全依赖绿色信贷,渠道十分单一。《报告》预测,未来,我国绿色债券市场有望提供20%~30%的绿色投资,成为仅次于绿色信贷的第二大绿色融资渠道。

      《报告》认为,发行绿色债券,有助于提高银行投放中长期绿色信贷的能力。因为大量节能环保项目需要中长期信贷支持,发行金融债券可以作为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有效解决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的问题。同时,也有助于解决绿色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曾在公开场合表示,为更好地配合绿色债券发行、统一规范发债流程,中国人民银行正在领导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研究推进绿色金融的具体措施,同时起草绿色债券相关的指导性意见,并会在近期公布。

      虽然关于绿色债券的指导性意见至今尚未出台,但国内已经有多家机构跃跃欲试。

      中央财经大学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王遥认为,国内在发展绿色债券方面面临的第一个困难就是要判断什么是绿色的,因为只有明确了该支持的行业,才能从投资者或发行人角度给予相应的激励措施。其次,就是募集资金的管理,确保这些资金真正投在绿色项目上。同时,环境意识也非常重要,相关方要进行足够的信息披露。“虽然全社会的环境意识已经有了很大提升,但仍然需要进行努力。对金融机构来说,现在更多考虑的仍是财务收益。”

      周小川在撰文中指出,要进一步明确绿色债券的界定、分类和披露标准,培育第三方绿色债券评估机构和绿色评级能力。

      “在最早把环评政策、采购政策带入国内的时候,一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和企业也特别不理解,认为这很麻烦。但是,经过吸收、借鉴,我们不仅在项目层面接受了这样的政策,还有了相关立法。”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中心研究发展部主任温刚透露,他在跟一些金融机构高管接触时,也有人认为绿色金融只是一个符号,但他依然对绿色金融的发展抱有充分的信心。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200215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