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水体黑臭现状与“水十条”的目标要求存在巨大差距,成为今后全国各地水环境整治的热点问题,但由于污染成因复杂,也形成了一系列的技术难题。那么,现在我国城市污水处理成就喜人,但为何还到处都是黑臭水体?黑臭水体治理任务这么重,技术这么多,究竟怎么选?有没有快速有效的技术?黑臭水体治理和维持的资金需求量大,钱从哪儿来?我国黑臭水体治理取得了哪些工作进展?当前仍面临哪些难点与挑战?近期《水工业市场》杂志特约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城市环境院副院长、国家城市给水排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总工孙永利就目前我国黑臭水体污染现状、政策、技术、资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展开深入探讨。
水工业市场:现在我国城市污水处理成就喜人,但为何还到处都是黑臭水体?
孙永利:根据住建部公布的官方数据,我国的城市污水处理率已经达到了89.34%,其中80%以上的的城市污水处理率超过80%,更有40%的城市超过90%。表面上看我们的污水处理成就喜人,但从官方公布的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排查情况看,截至2016年2月16日,全国295座地级及以上城市中218座城市累计排查出黑臭水体1861个,仅77座城市未发现黑臭水体,表明城市水体黑臭现象仍较为突出,黑臭问题普遍存在。
城市水体黑臭现象为何普遍存在?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还是需要从污水处理率的本质出发探究根源,大家都知道,污水处理率是以污水处理厂实际处理量与污水排放量的比值进行计算的,这种计算方法在早期还是很适用的,对于行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目前情况下其不适应性问题日渐显现。首先我国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平均进水COD不足260mg/L,远低于城市污水应有的理论浓度,也就是说我国的污水处理厂大量掺混了山涧水、河水、浅层地表水等,已经不是真正的“污水”。另外,所谓的污水排放量仍是一个计算值,其准确性有待考究。为此,在住建部城建司的指导下,我们也尝试采用其他方法对“污水处理率”指标进行校准,根据初步结果看,真正的“污水处理率”不容乐观,很多城市污水直排问题突出。另一方面,人口密度大,城市居民卫生习惯差等原因还导致了我国很多城市存在严重的雨水径流污染问题。这些都是很多城市河道多次治理但始终难以解决污染反复问题的重要原因。
除了污水处理率实际值较低以及雨水径流等原因导致的水体污染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河道底泥污染问题。大家都知道,虽然现在我国已经建成了近4000座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接近1.6亿立方米/天,但是这些大部分是最近几年建成的,污水厂没有建成之前,很多城市都是把河道作为主要的排污通道,造成河道底泥污染问题较为突出,许多城市面临着不清理底泥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黑臭问题,而底泥清理又无最终出路的两难选择。所以,下一步,如何做好截污控污工程会是一个重点。
水工业市场:黑臭水体治理任务这么重,技术这么多,究竟怎么选?有没有快速有效的技术?
孙永利:城市水体黑臭成因复杂,污染类型繁多,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治理技术选择的难度。为指导城市政府及相关的咨询和设计机构很好地选择治理技术,《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从控源截污、内源控制、生态修复、活水循环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工艺技术,明确了技术的适用范围、设计要点和限制条件。
但是,城市水体的位置和公众敏感度有所区别,污染成因及治理目标要求不尽相同,不宜用统一的标准选择治理技术,而应结合不同水体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技术方法。黑臭水体整治应体现系统性和针对性原则,强化“一水体一方案”的技术要求,强化整治方案的顶层设计,每个技术或工程应有明确的目标。
最近很多人都在咨询和关注黑臭底泥覆盖和投加生物菌剂等技术,认为这些技术可以快速或阶段性地解决黑臭问题,但我个人对这些技术是持否定态度的。由于历史污染问题,我国很多城市河道的底泥问题非常突出,河道底泥覆盖技术将进一步阻断氧的传输,加速覆盖层下淤泥的厌氧程度,而且由于缺少混合搅拌等基本反应条件,底泥覆盖的均匀性差,在工程覆盖后的很短时间内就可能出现局部覆盖层破坏的现象;生物菌剂投加技术的实质是将城市水体演变为“城市污水处理厂”,治理效果依赖于尽量少的外源污染物,以及足够多的生物量、停留时间和持续的曝气。另外,投加到水体中的生物菌剂会根据环境条件发生变异,因此所使用生物菌剂本身是环境友好,并不能作为治理技术安全性的评价依据。
水工业市场:黑臭水体治理和维持的资金需求量大,钱从哪儿来?
孙永利:城市黑臭水体整治不是单一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开展工作,资金需求量相对较大;水体整治不是“一次性”工程,“碧水蓝天”需要持续性投入。目前我国大部分地方的财政资金难以满足黑臭水体整治的需要,因此通过引入PPP模式,吸引有一定经济实力、具备专业技能的环保企业参与黑臭水体治理中,不仅有助于减轻城市政府的财政支付压力,还能有效提高治理工程的运行效率。最近一段时间,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积极鼓励PPP模式在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行业的推广应用,部分城市也已经开始将PPP引入黑臭水体整治工作中,为PPP在全国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借鉴。
水工业市场:我国黑臭水体治理取得了哪些工作进展?当前仍面临哪些难点与挑战?
孙永利:应该说为了推进黑臭水体整治工作的进程,国家和地方已经做了大量的努力。在国家层面,为了加强对黑臭水体整治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强化公众参与,住建部和环保部先后联合开发了黑臭水体报送平台、信息发布平台、监管举报平台,定期向社会公布全国黑臭水体状况和治理工作进展;地方政府也按照有关规定开展了辖区内黑臭水体的排查和识别工作,部分政府已经完成水体整治技术方案并开展了相关治理工作。
但是,由于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业务领域和管理部门多,资金需求和社会影响大,现阶段仍面临着资金、技术、商业模式等多重难题与挑战。
首先是黑臭水体整治工作难以总体推进,很多城市存在着合流制管网改造和沿河截污工程实施难度大、污水处理厂满负荷、污水和初期雨水收集后无法处理的问题;所需清淤量大,河道底泥无最终处置途径;水体整治方案的系统性和针对性不足,“就河论河”的现象较为普遍,重工程治理轻水质保持的问题突出。
其次,城市水体多数属于开放区域,其水质、水量受区域特征、环境条件、市政基础设施完善程度等因素影响较大,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维持难度;而且“黑臭”本身并不是一个科学术语,因此很难通过水质指标进行科学评估,导致后期的监管和考核难度大,PPP模式按效付费的评估机制尚不健全,政府付费的考核机制有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