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发布:空气污染、绿色经济、气候变化成本

   2016-05-25 3440
核心提示:近年来,空气质量、大气污染治理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关注,近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关于空气污染、绿色经济、气候变化成本数据报告,内容如下

      近年来,空气质量、大气污染治理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关注,近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关于空气污染、绿色经济、气候变化成本数据报告,内容如下:

      空气污染

      每年数以百万计的人们由于长期暴露于空气污染的环境中而过早死亡。空气污染源包括交通(尤其是柴油车)、工业领域(例如砖生产、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农业、发电厂、用固体燃料做饭和取暖(如煤、木材、农作物废料)、森林火灾、城市垃圾和农业残留物的露天焚烧。

      减少空气污染可以降低人们患中风、心脏病、肺癌、慢性和急性呼吸道疾病的风险。减少室外空气污染的同时,二氧化碳和一些短期气候污染物(SLCPs),比如黑炭颗粒和甲烷的排放也有所降低,从而有效应对气候变化。

      关键数据

      1. 每年有820万人死于由室内和室外空气污染所引起的非传染性疾病,环境所引起的疾病正侵害越来越多人的健康,降低他们的生产力。

      2. 30亿人用固体燃料做饭和取暖,室内烟雾会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

      3. 在非洲,室内空气污染导致每年约600,000人过早死亡。

      4. 在非洲,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快速增长需要燃烧更多的化石燃料和传统生物质,导致空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增加。据悉到2030年,非洲排放量将占全球排放量的50%。

      5. 2010年中国空气污染成本估计为1.4万亿美元,印度为0.5万亿美元。

      6. 在欧洲,交通所造成的空气污染成本为每年1370亿美元,而由10,000台大型污染设施产生的污染成本约为1400— 2300亿美元。

      7. 可吸入颗粒物(PM)是悬浮在空中的有机和无机复杂混合物,有固体和液体两种形态,被认为是最具破坏性的空气污染物。 长期暴露于含有大量可吸入颗粒物的环境中会导致心血管和呼吸道疾病,以及肺癌。

      8. 5岁以下感染肺炎而过早死亡的儿童中,超过50%是由于家中的可吸入颗粒物。

      9. 城市室外空气污染的最大贡献者包括机动车、小型制造商和其他行业、做饭和取暖时的固体燃料燃烧、燃煤电厂。

      10. 公路运输构成欧洲高达30%的微粒排放,以及经合组织国家50%的可吸入颗粒物排放——主要源自柴油车。

      11. 数据表明,空气污染产生的健康成本中,公路运输占50%,2010年经合组织国家为此投入近1万亿美元。

      12. 地表臭氧是另一个主要的空气污染物,损害人类健康和农作物。据悉,截至2030年,全球每年因地面臭氧污染损失的大豆、玉米和小麦作物可能高达170-350亿美元。

      行动的力量

      1. 在撒哈拉以南非洲,低硫燃料和清洁车辆带来的健康福利,10年间累计高达430亿美元。

      2. 据估计,美国在《1990清洁空气法修正案》指导下,减少可吸入颗粒物和地面臭氧污染所获得的直接经济效益比不作为高出90倍。大约85%的经济效益将得益于,因可吸入颗粒物导致的过早死亡人数减少这一因素。仅在2020年,即可避免230,000人过早死亡。

      3.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大力减少黑炭和甲烷的排放能将气候变化速度降低一半,以及保证每年因空气污染造成的死亡人数减少240万,同时避免每年5000万到1亿多吨的生产作物损失。

      4. 运输: 欲减少空气污染,世界需要转变运输模式,选择清洁的运输方式;优化城市公共交通,提倡步行和骑自行车上下班;转向更清洁的重型柴油车辆和低排放汽车和燃料。

      5. 工业: 使用清洁技术,减少工业烟囱排放并提高城市和农业废弃物的管理,包括垃圾填埋场沼气的收集和利用等。

      6. 城市规划: 提高建筑物的能源效率,打造紧凑型城市,都有助于减少空气污染。

      7. 发电:增加低排放燃料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如太阳能、风能、水电);热电联产;分布式能源发电(例如小型电网发电和屋顶太阳能发电),有助于降低空气污染。

      8. 市政和农业废物管理:减少废物、废物分离、回收和重用或废物再加工;生物废物管理改进方法,如厌氧消化和沼气,都将有助于减少空气污染。

      全球范围内的变化

      1.2014年,中国宣布取消六百万不符合排放标准的车辆的上路资格。自2013年起,限制汽车的销量。在北京,大约有31%的空气污染来自汽车尾气的排放。

      2. 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起的"清洁燃料和汽车伙伴关系"倡议(PCFV)通过国际合作逐步淘汰含铅汽油的使用,表明全球对于重金属的依赖越来越低。

      3. 当PCFV倡议于2002年被提出时,世界上大约一半的国家使用含铅汽油。截至2013年10月,只有六个国家仍然少量使用含铅汽油。得益于PCFV,每年避免了约130万人过早死亡。

      4. 肯尼亚鲁依鲁(Ruiru)青年社区赋权项目已经开发出一种低污染的木柴炉子,相比农村地区传统的明火炉效率提高60%。

      5. 几个国家正在研发低成本的监控设备,测量空气污染水平和风险。例如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将允许用户实时查看室外空气污染数据。

      绿色经济

      包容性绿色经济是我们这代人应对三大主要挑战给出的综合性解决对策。跨越“地球边界”、持续的贫困问题和不公平的分配越发影响人们的生活。包容性绿色经济是实现《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这一总体目标的主要途径——消除贫困——同时避免突破生态阈值,从而保证人类的健康、幸福和发展。

      绿色经济将替代当今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模式。使用已久的经济模式产生了广泛的环境和健康风险,导致了浪费的消费和生产,加剧了生态和资源稀缺,并最终造成不平等。

      关键数据

      1. 全球化和经济增长改善了数百万人的生活:

      从1990年到2015年,儿童死亡率下降了一半以上,超过26亿人饮水条件得以改善,21亿人获得了更好的卫生条件。但为此,我们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疯狂掠夺着地球资源。

      ——截至2009年,人类每年攫取资源680亿吨——相较1900年,增长近十倍;

      ——在过去50年,取水量增长3倍;

      ——1970年—2010年间,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超过80%;

      2. 我们当前的发展趋势将会给地球施加更大的压力,造成更多成本:

      ——目前世界人口73亿,到2030年将增长到85亿,2050年97亿,2100年112亿。

      ——截至2030年,人类对水的需求量将超过供应量40%左右,每年花费国家2000亿美元。

      ——截至2050年,全球对于资源的攫取将达到1400亿吨,是当前的两倍还多。

      ——截至2050年,由于气候变化、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和虫灾,世界粮食产量可能会减少25%。

      3. 地球灾害频发,影响人类健康,也对经济和社会产生影响:

      ——每年1260万死亡人数中,23%归因于环境因素。

      ——极端天气影响就业:“卡特里娜”飓风(2005)导致美国失去40,000个工作岗位,“锡德”飓风导致孟加拉国超过50万人失业,成千上万人死亡。

      ——每年,全球三分之一的食品——大约13亿吨——被丢弃或浪费,而仍有8亿人挨饿。

      ——世界最富有的1%人口现在控制着全球近50%的资产,而最贫穷的一半只拥有1%。

      ——世界排名前3000的上市公司(温室气体排放、污染、淡水短缺、自然资源要素的转换)成本估计为2.1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3.5%。

      行动的力量

      1. 向循环经济模式转型,遵循减少—回收—再利用的全球经济模式,可能创造900—2500万就业机会。

      2. 适当的废物管理比支付现有成本便宜5 - 10倍。

      3. 全球78%的工作都依赖于水。投资与水相关的基础设施和运行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并创造就业。

      4. 在发展中国家,水和卫生服务的投资回报率是1美元盈利5-28美元。

      5. 解决空气污染问题,能降低因其产生的巨大经济成本,可以为世卫组织欧洲50个国家每年节省1.6万亿美元,美国每年1310亿美元。

      6. 贸易有潜力通过促进环保商品和服务的交易推动绿色经济,提高资源效率,创造就业机会,以及消除贫困。

      7. 数万亿美元规模的全球贸易可以通过促进环保商品和服务的交易推动绿色经济,提高资源效率,创造就业机会,并消除贫困。

      8. 实施减排措施,减少短期气候污染物如黑碳和甲烷的排放,可以在2050年防止全球气候变暖0.5°C,每年可挽救240万人的生命。

      9. 打消每年350亿美元的不正当捕鱼动机,限制过度捕捞,减缓海洋生态系统的退化。

      全球范围内的变化

      1. 减碳投资联盟(PDC)的机构投资者迄今承诺对超过6000亿美元资产进行脱碳。

      2. 在巴黎气候会议上,各国承诺投资100亿美元,支持非洲可再生能源倡议。

      3. 埃及转型绿色经济模式,每年节省了超过24亿美元,削减13%二氧化碳排放量,40%用水量,创造800万个就业机会。

      4. 由UNEP支持的绿色经济行动合作伙伴关系(PAGE)项目,目前帮助22个国家开展国民经济结构转型,倡导应用清洁技术、资源节约型基础设施、雇佣掌握环保技能的劳动力,对生态系统进行管理。

      5. 加纳100兆瓦的太阳能并网发电厂每年可以减少40,000吨二氧化碳的排放,并创造近4000万美元的出口,直接创造3,000个就业机会,间接支持23,000个就业机会。

      6. 截至2020年,秘鲁年生态贸易增加了40%,销售额从2009年的1.1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27亿美元,在未来十年创造250,000个工作岗位,碳汇收入从1.54亿美元提高到7.5亿美元。

      7. UNEP生态系统服务项目(ProEcoServ)在南非、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越南、智利开展了价值近10亿美元的生态系统服务,包括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价值6.22亿美元的土壤保留服务,南非通过基于生态系统的减少灾害风险方案节省了近1.66亿美元。ProEcoServ将使各国将生态系统价值融入到投资决策和宏观经济模型中。

      气候变化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最新报告表明:截至2050年,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成本可能会升至每年2800亿美元至5000亿美元,这一数字比此前的估计高出四到五倍。

      这份报告的发布正值各国签署《巴黎协定》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报告中评估了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的资金成本和实际可用来支付这一费用的资本之间的差额——即所谓的“适应性资金缺口”。

      报告指出,2010至2014年,发展中国家用于适应气候变化的双边和多边资金总量已显著增长,达到225亿美元。报告同时也警告说,尽管实际投入有所增加,截至2050年,如若没有新的或额外可用资本的注入,将有巨大的资金缺口。

      根据世界银行2010年的研究,此前对于适应气候变化所需年资本的估计在700至1000亿美元之间(2010至2015年)。由来自15所机构的学者协力撰写,并由31位专家共同审核的《适应性资金缺口报告》立足于世界银行的研究成果,对各个国家和区域重新进行评估。

      报告最终认为,世行此前所公布的数字可能严重低估了适应气候变化的所需资本。到2030年,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的实际成本将达到每年1400亿美元至3000亿美元,到2050年将达到每年2800亿美元至 5000亿美元。

      报告警告说:即便在2100年前能实现限制全球气温上升幅度在两摄氏度以内的目标,适应性资本也将可能迅猛增长。同时,就目前形势而言,全球变暖形势很可能加剧,这意味着在最初的几年,发展中国家适应性成本就会比预计成本更高。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呼吁发达国家,截至2020年每年提供1000亿美元资金,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减缓气候变化并适应其影响,如干旱、海平面上升以及洪涝灾害等。

      然而,环境署报告指出:目前还未就筹集资金的类型达成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对于完成效果的追踪。报告进一步强调了建立体系衡量、追踪和报道适应性投资效果的重要性,以确保资金得以有效、有针对性地运用到最需要的地方。

      该报告还指出:尽管气候专项资金已打破壁垒,用于发展中国家的适应性项目,但是就捐助金额而言,还是比减缓气候变化的资金低很多。

      由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成立的绿色气候基金,目标是将缓解气候变化与适应气候变化的资本进行平均分配,预期将会在争取适应性资本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报告最后总结到:适应性资金缺口很大,如果我们不能在额外的创新性资金方面取得进展,这一缺口在未来几十年会继续扩大。

      “为了满足融资需求和避免适应性缺口,截至2030年适应性资金总额需要达到现今国际公共财政的6到13倍之多。”

      两年一度的“气候变化脆弱性、影响和适应研究全球计划”(PROVIA)会议公布的一份报告指出:适应性成本相较当前国际公共财政对于适应性项目的投入已经高出两到三倍。

      填补这一缺口对于世界应对未来的适应性需求至关重要,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这一重要性尤甚。

      195个国家于去年12月达成《巴黎协定》,该协定包括推进适应性的几个关键条款。其中有三条尤为重要:通过全球适应性目标;承诺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加大资助;要求各方制定并定期更新适应性计划和战略。

      《巴黎协定》创新性地提出,在适应性资金和缓解气候变化资金之间实现平衡,并支持满足发展中国家适应性资金的长期需求。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 环保网
    加关注1
  • 最具影响力的环保产业互联网平台。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200215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