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雨过后,昨日的佛山一碧如洗,蓝天白云下水清岸绿。
据广东省佛山市环保局昨日公布的数据,刚刚过去的4月,佛山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标率再次达到100%。多项污染物浓度降幅均超18%,其中细颗粒物(PM2.5)降幅达30%以上。
事实上,在“十二五”GDP连跨3个千亿大关、突破8000亿元,又在“十三五”阔步迈向万亿俱乐部的时候,佛山人深深的幸福感,更来自近年频频刷爆朋友圈的“佛山蓝”。
一方面,“十二五”佛山GDP年均增长10%,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另一方面,佛山以二氧化硫为代表的工业污染年均浓度实现了约50%的下降,大气、水、土壤等主要环境载体的总体质量得到逐步改善。佛山环境质量拐点在“十二五”提前到来,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逐步走向良性的双赢轨道。
坚持生态优先、转型为重、民生至上,佛山这座工业城市走出了一条以生态文明建设促转型升级、以转型升级保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路径。这座拥有制造业百万大军的城市,正在蜕变成一座美丽的绿色宜居城市。
环保倒逼
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3000亿、4000亿、5000亿、8003.92亿,2005年至2015年,佛山GDP连续实现跨越发展,堪称高效。
作为珠三角典型的工业城市,佛山产业发达、企业密集。2001年,佛山已成功跻身“千亿城市”行列,GDP达到1068.36亿元。如今更是成为了鼎鼎有名的制造业“大户人家”:GDP超80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10万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近2万亿元,成为中国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地级市、名牌云集的中国制造业大市。
然而,过去几十年经济大步前进的同时,环境也背上沉重包袱。风光背后,灰霾、重酸雨、空气质量垫底、河涌污染也成为城市多年来的负面“标签”。这曾让佛山的发展陷入一个尴尬境地:产业经济彪炳史册,蓝天绿水不常有,这阻碍了佛山后工业化时代的产业升级,让外商望而却步,市民亦心生不满。
负面“标签”的背后有工业大市自身产业结构的客观原因。上世纪80年代“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生产模式、工业锅炉粗放式管理埋下了生态隐患。据了解,佛山拥有近十万家工业企业,按照每一家企业存在不同性质的污染源,基本上意味着佛山大致存在10万个工业污染源。
这样的日子注定不能长久。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一旦失衡,将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
庆幸的是,佛山人痛下决心,以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决心和手段,打响了铁腕治污的攻坚战,誓要告别传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探索绿色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十二五”期间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城市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完美收官,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探索建立大气污染防治体系,全面铺开水环境整治模式,向治污发起总攻……新常态下,佛山变环境治理的压力为动力,走出了一条内生式经济发展模式和“大环保”污染治理模式水乳交融、互惠共赢的新路,创造了环保倒逼经济转型的“佛山模式”。
发展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当前,佛山的阶段性目标是,经过两年努力,建设成为岭南山水环境优美、组团城市功能完善、人文氛围文明开放、绿色宜居创新宜业的幸福城市和现代化特大城市。
转型升级
做生态文明的“守门员”
在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经济城市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同步推进过程中,近年来佛山一直坚持做生态文明的“守门员”,通过产业调整、环境治理、城市绿化、海绵城市建设等举措促使生态环境日益好转。
作为一个传统工业城市,佛山要走出生态文明之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过,佛山没有退缩,而是集中力量向治污发起总攻:在全省率先成立由市长挂帅的环境保护委员会;出台环境保护“一岗双责”责任制实施办法等制度;推进100项环保民生实事和《佛山市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条例(草案)》等环保立法;建立多元共治的大气污染防治体系;全省首创“环保警察”铁腕执法等。
同时,佛山加快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实施扶持壮大一批、改造提升一批、淘汰转移一批“三个一批”战略,积极运用节能减排倒逼机制、“双转移”引导机制,加快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培育和做强总部经济等高端环节,转变产业结构,实现产业优化与环境提升的双赢。
在这场佛山的环保突围战中,蒙娜丽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张旗康感受颇深。
“环保战的打响,重塑了佛山的城市价值,有利于聚人气、聚产业。”在张旗康看来,这种倒逼机制会使得行业脱胎换骨,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近年来,包括蒙娜丽莎在内的佛山制造业企业,正对环保予以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投入。截至2015年,佛山经省认定的省级清洁生产企业达270家,居全省第一位;保留下来的60家建筑陶瓷生产企业,年减少污水排放200多万吨、二氧化硫排放2600多吨、固体废弃物约20万吨。
生态修复
让群众畅享绿色“森呼吸”
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佛山也在致力修复生态环境,努力打造为一座绿树成荫的文化名城、水绿掩映的品质之都、鲜花盛开的花园城市。
在过去的3年里,佛山相继实施“三年促变,绿地佛山”、城市升级等一轮轮绿化大行动,推动森林进城、下乡、上路。2013年,佛山全面启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新增安排2亿元的市级财政专项建设资金,带动各方投入共80亿元用于绿化和景观建设。
期间,佛山独辟蹊径,向河涌、道路、乡村拓展城乡绿化空间,走出了一条独具佛山特色的森林城市创建之路:在城乡结合部空间较大的地方,新建近郊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拆旧增绿、见缝插绿、边角地复绿;推动乡村公园化、生态化,打造了一批宜居宜游的“森林家园”;启动“绿城飞花”建设,提升城市绿化品质等。
如今佛山人惊喜地看到,出门见绿已经成为常态。
据统计,截至去年底,全市累计建成沿路、沿江生态景观林带379.8公里,绿道总里程超1600公里;新建大大小小的公园绿地122处、新增公园绿地面积526.42公顷;全市市域森林覆盖率已提高到34.81%,与国家森林城市35%的指标要求已较为接近。
这座制造业城市正走进一个生态文明的新时代。
在过去几年,佛山不仅建成广东省林业生态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还部署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实现从“浅绿”到“深绿”的发展,使昔日烟尘弥漫的工业城市蝶变成为如今城乡叠翠、四季锦绣的岭南生态绿城,让群众畅享生态建设带来的“森呼吸”。
“十三五”时期,佛山将以建设生态环境修复示范市为主抓手,以改革环境治理制度为突破口,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建设政府、企业、社会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共建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