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部课题组提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战略框架

   2016-05-04 1730
核心提示:如何让一带一路披上绿装?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相关课题组日前提出了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战略实施框架。发表在《中国环境管理》的该框架全文建议

      如何让“一带一路”披上绿装?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相关课题组日前提出了“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战略实施框架。

      发表在《中国环境管理》的该框架全文建议,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过程中,加快推进四项重点工作,包括强化绿色发展规划顶层设计,健全风险规制机制,构建对外投资行为调控机制,形成有效的“共通”保障机制。

      该框架报告由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研究员董战峰、环境规划院环境政策部主任葛察忠等专家联合撰写。“推进实施绿色化‘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与沿线各国深化经济合作,展示负责任大国形象,规避环境风险,促进顺利实现‘五通’的根本要求。”框架报告说。

      沿线国家生态环境脆弱

      研究显示,“一带一路”战略在深化与沿线各国和地区在资源、能源、基础设施、产业项目以及金融等领域合作的同时,不可避免会涉及到生态环境问题。

      “从中国过去的对外投资与合作来看,环境问题一直是国际各方最为关注的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如处理不当,将严重影响中国国家利益和负责任大国形象。”董战峰说。

      “一带一路”沿线不少国家是人类活动比较集中和强烈的地区,同时不少国家的生态环境脆弱,这导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投资与合作面临较大生态环境风险。

      数据显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国土面积不到世界40%,人口却占世界的70%以上,人口密度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一半以上,如日本和印度人口密度分别达到了338人/平方公里和334人/平方公里。

      除了是世界上自然资源的集中生产区外,地区年境内水资源量只有世界的35.7%,但年水资源开采量占世界的66.5%,同时使用了世界60%以上的化肥,因此对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压力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研究发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中有不少国家处于干旱、半干旱环境。其森林覆盖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有世界39.1%的哺乳类物种、32.2%的鸟类、28.9%的鱼类和27.8%的高等植物在受到威胁。地区的人均生态足迹虽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也超出了生态承载力的80%以上。

      董战峰介绍,这一地区还排放了世界55%以上的二氧化碳和温室气体。沿线部分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发展方式粗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单位GDP能耗、原木消耗、物质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以上,单位GDP钢材消耗、水泥消耗、有色金属消耗、水耗、臭氧层消耗物质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或2倍以上。

      与此同时,“一带一路”沿线不少国家和地区环境管理基础弱。有些沿线国家对环境管理的基础信息和风险底数不清,环境监测监管、预警应急、管理能力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环境风险预防预警和管控能力低。

      筹划设立“丝路环保基金”

      框架报告介绍,推进“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战略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在产业输出、投资建设、技援合作等工作中关注行为的绿色化,强化生态环保合作,规避生态环境风险,促进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实施。

      “在目前中国有关部门发布的‘一带一路’战略或者有关政策文件中,对绿色化关注还不够,生态环保方面的考虑严重不足,这使‘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可能面临的巨大风险。”董战峰等专家建议,由国家编制实施“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专项规划,对如何推进实施绿色化的“一带一路”战略在目标、关键指标、重点任务、重大工程、平台建设、资金保障和实施保障等方面予以明确。

      框架报告建议,建立“一带一路”沿线国生态环境状况图谱,包括评估我国甘肃、新疆等“一带一路”沿线省份的生态环境状况,以及“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国中西部地区乌鲁木齐、兰州、西安等大气环境容量超载区及西北内陆河的污染防治带来的区域性环境风险;与沿线国家合作开展“一带一路”沿线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调查,对“一带一路”沿线的南亚、中亚、俄罗斯、欧洲各国等的绿色发展状况及特征等分国别进行系统评估。

      根据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对沿线国家的定位,评估“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生态环境风险,包括评估基础设施建设、资源能源开发、油气管网及设备投运、电网设备类投运、港口建设、经济廊道建设、商业贸易、金融业以及突发事件等给区域带来生态环境风险。

      框架报告建议,健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环评机制,针对“一带一路”同类规划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建立联动机制,确保“一带一路”战略推进过程中有关规划和重大项目的绿色化。

      “还应当强化对外投资合作行为调控。”董战峰认为,应建立对外投资企业环保黑名单制度,对于环境表现差或者出现重大环境事件的企业实施黑名单制,引导企业遵守国内及投资所在国环保法律制度,避免污染及破坏当地环境所造成恶劣影响,维护“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形象。

      与此同时,创新“一带一路”绿色金融激励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环保企业和项目的信贷支持,开发专门绿色信贷金融产品以支持绿色产能输出,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投资。框架报告建议,在“丝路基金”下筹划设立“丝路环保基金”或者专门针对环保的口径,主要用于“一带一路”沿线欠发达国家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突发事件处理等。

      框架报告还建议,实施绿色“一带一路”环保援助,增进绿色化“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完善绿色化“一带一路”实施的共通保障包括形成顺畅的民间交流机制,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决策支撑大数据平台,建立“一带一路”环保研究创新基地等。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 环保网
    加关注1
  • 最具影响力的环保产业互联网平台。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200215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