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气治理技术何时真能自主创新?

   2016-04-19 1890
核心提示:国家发改委近期发布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请组织申报环保领域创新能力建设专项的通知》(发改办高技[2016]378号)指出,为了提高环保领域

      国家发改委近期发布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请组织申报环保领域创新能力建设专项的通知》(发改办高技[2016]378号)指出,为了提高环保领域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环保产业快速发展,国家发改委决定组织实施环保领域创新能力建设专项;针对当前大气、水、土壤、固废污染的突出问题,以及污染防治成套技术、装备和材料的重大需求,未来2年~3年,建成一批环保领域创新平台,集聚整合创新资源,加强产学研用结合,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并实现产业化,促进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

      这个通知是从国家层面第一次提出全面促进环保技术自主创新发展系统思路,期望推动我国环境保护技术自主创新工作迅猛发展。

      回顾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尤其是脱硫、脱硝技术发展走过的道路,上世纪90年代在原能源部召开的火电厂脱硫技术经济政策研讨会上,有关负责人就提出,我国的脱硫技术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但是,后来我们的火电厂脱硫以及脱硝,并没有真正走自主创新道路。

      说起火电厂脱硫,我国起步并不晚。北京石景山电厂和河北峰峰电厂,在1958年就曾经尝试过在煤粉中掺入石灰的方法进行脱硫。真正意义上的脱硫是在1972年斯德哥尔摩第一次世界环境大会之后,我国开始了火电厂脱硫的研究和试验工作。

      当时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积极开发原创技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西安热工研究院的徐正中教授带领的研发团队,成功开发了磷铵肥法烟气脱硫技术。这项技术以磷矿石为脱硫剂,在脱硫率95%(在当时是很高的)的情况下,副产磷铵复合肥料。除此之外,中科院物理所等单位也探索了等离子体脱硫技术。另外还进行了旋转喷雾干燥法(白马电厂)和活性炭吸附(豆坝电厂)脱硫中试试验。

      但对于我国自主研发的技术,当时并没有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后来在SO2严重污染的形势下,国家加大污染监管力度,要求治理工程建设速度,市场上出现了大量、重复引进国外技术的现象。后来的脱硝也是继续走了脱硫的老路。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局面?归根结底还是我们没有坚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

      然而有人会说,我们的火电厂脱硫、脱硝技术在引进国外技术的基础上也进行了很多创新,甚至取得了不少专利。但是,这种创新是原创吗?

      很多人在总结自己的成绩时都会说:“我们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这里先不说引进的技术是不是先进(外方也绝不会出售最先进的技术),即使是先进的,那么消化吸收需要时间,再创新又需要时间。这样一来,我们总是跟着国外后面转。

      在这里我还要提一个关于我们自己创新的技术,就是燃煤烟气同时脱硫脱硝的技术。这项技术在国内有不少人在研究,其中一个是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的年轻博士研究的“铵合钴同时脱硫脱硝技术”,我认为这个思路很好。但是这位博士艰苦研究了近10年的时间都没有实现工业化。如果他的研究能够得到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协助,组织相关的力量参与研发,这项技术研发很有可能实现突破。

      像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希望有关部门大力支持我们自己的创新力量。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也将像我国的两弹一星一样,走在世界前列。 作者系华北电力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 环保网
    加关注1
  • 最具影响力的环保产业互联网平台。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200215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