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两部委促农用地膜污染治理

   2015-10-29 1550
核心提示: 由于地膜对土壤的保温保湿效果较好,利于干旱地区的农苗发芽收成,刚引入国内时掀起了一场席卷农田的“白色革命”,但如今已经演变为造成农田沉重负担的“白色污染”。

      由于地膜对土壤的保温保湿效果较好,利于干旱地区的农苗发芽收成,刚引入国内时掀起了一场席卷农田的“白色革命”,但如今已经演变为造成农田沉重负担的“白色污染”。地膜主要成分是难以降解的聚乙烯,残留农膜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农作物根系生长发育困难,导致减产的同时影响农田生态环境。

      

      当前,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已进入新阶段,更加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更加注重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已是农业持续发展主旋律、新常态!

      经过几十年的累积,曾经被誉为农业发展助推器的农用地膜,如今已变身为广袤田地间的“伏地魔”,严重威胁土壤健康。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地膜是继种子、农药、化肥之后的第四大农业生产资料。地膜覆盖技术“装满了米袋子、丰富了菜篮子”,为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由于长期重使用、轻回收,当前我国当季农膜回收率不足2/3,局部地区地膜残留污染严重。

      据了解,地膜主要成分是难以降解的聚乙烯,而残留的农膜会破坏土壤结构,影响土壤的再生产能力,造成农作物根系生长发育困难,导致减产的同时还严重威胁并破坏农业环境、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为着力解决农用地膜污染问题,进一步提高农用地膜综合利用水平,10月20—21日,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在甘肃省兰州市联合召开全国推进农用地膜综合利用现场会。会议强调,要充分总结推广各地好经验好做法,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力争到2020年,当季农膜回收和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

      目前,新疆、甘肃等地已经展开农膜回收利用体系建设。以旱作农业为主的甘肃省是地膜消费大省。到去年年底,甘肃省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率达75.4%,接近国家规定的80%。

      地膜综合利用和污染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影响因素多、涉及方面广,治理难度大。要做好农用地膜污染治理工作,需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和监督管理,注重协同合作,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借鉴甘肃、新疆等地膜立法经验,依法依规加强地膜全过程监督管理,不断推进地膜综合利用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二是加强科技支撑,抓好试点示范。加快地膜处理相关技术研发。持续做好农用地膜清洁生产试点示范项目,建立长效机制。三是强化宣传引导,提升公众意识。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引导,动员各方力量,逐步形成公众参与农膜污染防治的良好局面。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200215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