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眼,我国土壤修复产业已经快要迎来第一个整十年的纪念了,“僧多粥少”的状况一直被提起,从未被改变。
近日,中国环境修复研究院院长高胜达接受《南方周末》采访,透露2014年全国土壤修复合同签约额为12.74亿元,2015年这一数字增长67%,达到21.28亿元。
中国环境修复研究院编制的《2015年中国土壤修复发展白皮书》显示,在2015年的土壤修复市场中,大量“闯入者”使从事土壤修复业务的企业数量将近翻了一倍。2014年约有500家企业,到2015年已增长至900家以上。
21.28亿元对900多家,假如平均分配,每家份额仅区区200多万。令人啼笑皆非的平均数,更有力地说明土壤修复的市场潜力巨大。“土十条”和《土壤污染防治法》两张大牌一旦打出,加上配套政策、科研、资本等方面的发力,土壤修复市场规模即使保守估计也将达到每年200亿元。这样的规模,就我国目前和今后经济发展情况而言,是可以承受的。按目前土壤修复市场前几名公司的业务量计算,再多诞生几家乃至十几家“北京建工修复”都做得到。未来的市场空间天高海阔,令人期待万千。
当然,每年200亿并不足以实现共同富裕的美丽梦想。土壤修复市场集中度很高,目前几家大公司基本占领了80%以上市场份额。在有一定技术门槛、实战经验要求高的土壤修复行业,大公司在技术、管理和经验上优势明显,绝无可能在市场需求大量释放时坐失不断做大做强的机会。
在沪深挂牌的上市公司中,尚无一家以土壤地下水业务为主要收入,众多公司都在伺机大规模介入。土壤修复行业这块蓝海在迎来碧海晴空前,必将面对一场暴风骤雨式的残酷洗牌。
因此,至今坚守在土壤修复市场里打拼的中小企业,其未来的艰难不问可知。即使是那些真正有技术、有人才的小企业,想要打出些名堂,也必须面对传统巨头的固有优势,以及一些跨界野蛮人“有钱任性”式的竞争。
可以肯定的是,尽管未来行业集中度会有所降低,但是现有的小企业大部分一定无法避免退出或被并购的结局。当然,黑马一定存在,众多中小企业中必将有展露锋芒脱颖而出者。“土十条”或许是一个标志点,在其出台一年后,土壤修复从业单位数量将达到2000家的顶峰,随后不断减少。
中国环境修复产业联盟在深入调查我国修复行业市场状况的基础上,与多家上市公司、金融资本建立了深度战略合作关系,并筹建产业投资基金。希望通过将资本和智慧引入土壤修复产业的方式,实施环境修复中小企业帮扶带工程和修复创业引路工程,简称为“一带一路”。根据各企业的不同情况,针对性开展政策导读、战略制定、团队培训、项目信息、商业模式、专家配置、技术提升、资本输入、人才引进等多方面帮助,快速提升公司价值,占据更多市场份额。这项工程已有数十家企业参与报名,筛选和论证工作正在紧张地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