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我国地下水开发利用量每年近1100亿立方米,占总供水量的五分之一;全国655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源。但与此同时,我国地下水水质质量令人堪忧,污染正不断由点状、条带状逐步向面上涣散,并逐步向深层地下水渗透,污染物组分也在由无机物污染向有机物污染开展。为了改善水环境,我国将建2万多个水质监测点,并运用适当的监测手段监控水质。
我国将建2万多个水质监测点
日前,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将全国划分为16个关键监测区,共缔造地下监测站点20401个,监测面积抵达350万平方千米。我国地质调查局环境监测院副院长郝爱兵介绍,其间,华北地区缔造计划占比抵达39.7%。
有关专家表明,现在我国水污染还在不断由东部向中西部,由城市向村庄涣散,通过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的缔造,有望完成对关键区域水本钱动态的实时监控。
给水质监控装上“千里眼”
水质的实时监测离不开必要的科技手段。亥姆霍茨联合会的湖泊专家贝特拉姆·伯尔博士研发出一个鱼雷模样的小机器,它尾巴上携带着多个探测器,有的测压力,有的量温度,有的算酸碱值,还有的收集水藻,堪比“千里眼”。
今后几个月,中国的巢湖也将装上这样的“千里眼”。根据2015年启动的中德重大水专项合作计划,两国政府、学术界和企业将围绕巢湖、太湖、滇池和辽河的水管理开展密切合作。巢湖项目德方总协调人、亥姆霍茨联合会环境研究所信息系统部门主任奥拉夫·科迪茨说:“在巢湖治理中,我们提出了‘城市流域’的概念。”他指出,中国的高人口密度造成城市和自然区域越来越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自然湖泊的治理必须伴随着对城市的统一综合管理。而要更好理解“湖—城”系统,很重要的一个前提是开发对城市和湖区水质的网上监测系统。既包括对湖泊水质的监测,也包括对城市污水的监测。然后根据这些数据开发模型,对未来水质恶化发出预警。技术研究者们正为巢湖的网络监测系统开发手机版和网页接入版。将来水域管理人员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轻松看到数据。
“鱼卫士”全天候守护水源地
目前,我国水源地监测均采用常规化学监测,难以对多种化学污染物和复合污染物进行实时监测,易造成预警迟滞。然而石家庄市水源地生物监测预警研究及水质安全保障能力建设项目利用特殊鱼类进行水质监测,对生物综合毒性进行评价,可有效预警有毒物质引起的水体安全问题,突破了常规水质监测瓶颈。
所谓的生物鱼就是负责“监测”水质变化的青鳉鱼。石家庄市在滹沱河上游入河北境断面、冶河上游入河北境断面和黄壁庄水库出库,建设了3个智能化水质生物预警自动监测站,在每个监测站,青鳉鱼生活的环境就是实时更新的当地水体。当鱼儿感受到水中有污染、毒性物质存在后,会有一个回避行为,其逃避运动的电信号会产生变化,通过电信号的改变,经过计算机对数据进行系统分析,进而判断污染性质及其程度。
为保证青鳉鱼对毒性物质敏感,这些看似平常的小鱼要在无污染的条件下经过毒理学规范标准化繁殖培养驯化。为了避免小鱼对水源产生适应性,保持生物对毒物的敏感性,监测人员每个月都要更换一批小鱼。在石家庄环境监测中心的会议室大屏幕上,显示着从3个站点实时传输过来的数据,通过电脑操作,可以清楚地查看每个站点的水质情况。每个站点都设有8个“生物行为传感器”,每个“传感器”中有3条青鳉鱼,这8条“心电图”代表的就是这8个传感器里清鳉鱼的活动行为。整个生物监测设备被置于智能化集成系统平台中,并在这个系统上连接不同理化监测设备,可以同时对常规5项参数(pH、温度、浊度、溶解氧、电导率)、高锰酸盐、有机化学污染物和多种重金属进行同步监测。
目前,石家庄市已建立3个智能化水质生物预警监测站,和1套实验室标准模式鱼的驯化养殖及暴露系统,率先在国内实现了水源地生物监测综合预警工程应用,这不仅为石家庄市水源地水质安全保障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也为全国开展生物监测预警提供了示范。
中国当今面临的生态环境建设局面依旧是十分的严峻,改善水质这个过程将是艰巨和长期的。给力的科技支持和生物监测预警只是一个方面,更关键的是政府和民众共同携手,切实采取行动,打造出可持续发展的绿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