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来很美!专家+企业家夜谈有机废物与生态化

   2016-12-16 中国环保网1980
核心提示:在2016(第十届)固废战略论坛的“固废夜话”环节,由E20环境平台高级合伙人、E20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主持,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刘建国、上海环境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益、中节能大地环境修复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文辉、上海复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及董事长陈湧对环境产业的生态化前景及所遇瓶颈展开了探讨。

      在行业大热、竞争加剧的格局下,“生态化”是环境产业公认的共存发展之道。环境产业距离生态化还有多少路程要走?在2016(第十届)固废战略论坛的“固废夜话”环节,由E20环境平台高级合伙人、E20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主持,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刘建国、上海环境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益、中节能大地环境修复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文辉、上海复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及董事长陈湧对环境产业的生态化前景及所遇瓶颈展开了探讨。

      

      刘建国:不能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应求真务实

      在刘建国看来,生态化不是空中楼阁,而是需要细化到各环节、一步一步去达成的目标。若将生态化比作环保行业的“共产主义”,则需要认识到目前行业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此认识下,才能更好地走好每一步。“之前我们宣传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赶英超美,恰恰阻碍了我们向这个目标的前进过程。现在大家可能慢慢意识到了固废问题不是喊喊口号就能够解决的。需要有一个求真务实的态度。”

      近年来,以生活垃圾为代表的固废处理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果,根据官方公布数据,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也已经超过94%,与全球发展水平相似的国家相比,如印度、巴基斯坦、墨西哥等,国内的固废发展水平也是远远领先。因此,刘建国对我国固废发展及管理充满信心。他表示:“国内固废处理存在问题,也有着阶段性成果。最先进的东西跟最落后的东西并存,我们有着代表世界最先进水平的技术设施,同时两千多年前使用的方法到现在依然在使用。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及很多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让一些问题格外具有挑战性。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实实在在地解决这些问题,真正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我们就是在向着生态化的目标迈进。”

      张益:产业生态化就是正确处理灰色、绿色、蓝色、红色

      张益将产业生态化创意性地总结为四种颜色的平衡。“如果我们把这四种颜色处理好,我觉得很多事情我们就能够做好。四种颜色是构建环保产业生态化的基础。”

      第一,要果断抛弃灰色思维。所谓的灰色思维,就是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只顾既得利益,不顾公众利益;只顾局部的利益,不顾全局的利益,从而造成造假、低价竞争等行业弊端,从长远来讲是不可行的。

      第二,要大力倡导绿色思维、蓝色思维。在微观层面,要坚守绿色思维,把工艺、设备、管理等每个细节要认认真真做好,严格按照标准规范来办事;在宏观层面,积极倡导蓝色思维,政府、企业和百姓之间关系的处理,垃圾焚烧厂红线外、红线内整个生态环境的协调布局,都要用蓝色思维来考虑。

      第三,政府层面一定要有红色思维。对于造假行为一定要严格的督查、监管、问责,甚至追责。要有高压且长期高压的态势。中国垃圾处理是老大难问题,但体制决定了老大难问题就要老大重视。

      张文辉:绿色生态是一种思维,对待产业本身也应如此

      张文辉从事固废行业几十年,亲身参与了很多项目,对产业有着深厚感情。5月31日“土十条”颁布后,土壤行业大热,他却感到“太快了”。“快了以后,大家对这个行业的理解不多,却都认为这是能够很快发财的领域,这样行业很难健康发展。大家碰往往认为环保很简单,只要把业主搞定就行,缺少理性的方法做调查、制定修复方案及科学的实施。这种做环保的方法是不可持续的。我们也应该用生态绿色的理念去发展这个行业。”

      环保部相关领导曾将土壤修复比作黑匣子,在没打开之前,有着很多不可预知的情况,需要更加科学理性的对待。张文辉深以为然:“大家往往只有有限的前期调查和数据,就将其几千万甚至几亿修复项目的凭据。土壤污染很严重,而土壤修复行业产生的污染也相当严重。我在水、固废、仪器等领域都做过,其中最不好玩的、风险最大的就是土壤。”

      张文辉曾考察过欧美发达国家土壤修复相关做法,国外对待污染场地修复相当谨慎,会循环往复几个回合,不断进行调查、认识、修正及完善,行业也得以不断深化、不断调整,而这种做法在国内工程中通常是不被接受的。“业主认为你中标以后什么都包,而什么都包的情况下,风险太大了。大家设想,很多名人得了重病的时候,你让他说一个亿给你,保证治好,他肯定给你,但是没有哪个专家可以保证给我一个亿,就一定能把你治好。”

      在张文辉看来,由于行业刚起步,这波行情来了,业主的需求就很急,恨不得三个月六个月把场地修复完。这种不理性的认识会导致其没有足够耐心了解生态可持续的修复技术应用,也忽略了快速修复可能带来的衍生危害。目前,一些化学方法应用的后遗症已逐步显现。“大家可以想像,一个几百亩的场地,使用上千吨的化学药剂,处理完后,主要的污染因子可能达标了,但大量的酸碱盐及其他化学药剂留在土壤里,会产生什么样的副产品,就很少有人关心。镉大米、铅污染,都这这类潜在污染的产物。”

      从国家出台的一些环保政策文件来看,相关部门也逐渐意识到了此类风险。张文辉认为,风险管控会为一些可持续绿色的修复技术带来机会。“绿色可持续的修复技术是一项非常有前景的修复技术,但是需要内部环境配套。修复行业一旦进入到正道以后,这类技术一定受到广泛欢迎。我们可能要用三五年时间在做好项目,速度比较慢,但得到的效果可能比现在用的化学方式好得多。”

      陈湧:一个项目贡献有限,应区域化练手

      早期邓小平说过:“能解决中国农业问题的唯一途径是生物技术。”陈湧认为这句话相当有预见性。“在今天的农业圈、环保圈里,几乎已经形成共识。国内外很多大公司技术都在往生物方面靠。”

      陈湧始终认为,要处理有机质,就应该能够充分给它利用起来。而站在农业的角度,只要和有机质有关的物质,一定能还田。“当时我花了一点时间,调研了一遍。大家的思路都是就环保来谈环保。现在大家对于餐厨、污泥等,也谈了很多生态化的方法。如果能够转换一个思路,从另一个角度去看有机质,可能成功概率会提高。”

      在多数人看来,农业是一个微利行业。而陈湧认为其实不然:“事实上,新需求是永远存在的。基于土壤会产生大量的产物、作物,它所提供的不仅仅是饮食,也包括很多轻工业的原料。如果土壤本身品质不佳,末端产出物相关产业就深受其害,纺织等行业的原料成本就会大幅上升。”

      在真正做农业的过程中,陈湧发现,存在许多之前想象不到的问题。“如果不把土壤周围的水处理好,不把周边的灌溉做起来,把土整得再好,出现一个农灌水污染,情况就完全没法控制。农业需要生态化的理念。在环保行业做农村环境整治,也需要进行区域联手。”陈湧介绍,目前复振正在尝试生态化的技术与服务,以及一些产业上的融合。

      如何走向生态

      刘建国:直面技术挑战

      刘建国认为行业面临技术挑战,需要深入细致的研究。“对于生活垃圾,你的想象可能是报纸、杂志、塑料瓶、蔬菜、果皮、灰土等,对于餐厨垃圾;你的想象是吃剩下的东西,剩菜、剩饭、油脂等。但真实的生活垃圾、餐厨垃圾是颠覆你想象的。很多媒体和关心环保的人士,说起这些东西总是抽象的概念,抽象想象出来的一些东西,可以有很好的出路,但真正要去处理这些废物的时候,是想象不到的。”

      刘建国分析,几个典型的城市有机物中,生活垃圾是最复杂的,因为它来源于千家万户,餐厨垃圾是属于品质最好的,污泥应该是最可控的。但实际的情况恰恰相反,生活垃圾的处理情况不错,餐厨、污泥反而不好。国家有五批餐厨试点,真正实际运行发挥效益有多少?多少个污泥项目能真正发挥作用?官方公布的污泥无害化处理率也就30%。“生活垃圾18元一吨也有人做,并且能做得不错,污泥和餐厨项目一吨补贴三百块钱,仍做不好,总说是模式或管理问题,很显然说不过去。我觉得还是没有把物质的复杂性认识透彻,没有在此基础上去选择适合的技术。比如污泥有机质的含量、泥沙含量、重金属含量的降低,依赖于排水体制的变化,以及污水处理工艺的改进,只有前端这些东西做到位了,后面的项目品质才能提升。对这种特性的废物,什么样的技术是适合它的?什么样的技术组合是能够比较彻底的来解决这些问题的?”

      日前,刘建国去往意大利某城市生物固体废物处理项目参观,看完以后深有感触。意大利的分类收集效果比国内好一些,最后还是有很多问题。“看了以后,感觉到花了很多的钱,最后什么东西都没有得到。他把废物处理的问题弄得特别复杂,一复杂以后,每增加一个步骤,就会降低效率,增加项目的风险。”

      “固体废物的品质特性要弄清楚。因为品质限制导致后面选择余地并不是很大。有些技术,能解决问题,但有的可能不但解决不了,反而会造成出一些新的问题。还有很多东西是值得思考的,在技术上还是有比较大的一些挑战。有很多的工作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刘建国总结。

      张益:去火去燥,沉下心从基础做起

      张益认为,产业的生态化之路应先从意识上加以改变,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发展规律。“天人关系有三种,互害关系、天人相融关系、天人两益。现在我们破坏了自然,也是影响人类。吵架是一种互害,井水不犯河水是一种兼容,我们需要从互害向兼容靠拢。最终我们还是要互益。”

      张益举了个例子:每人每天产生一公斤到1.2公斤,大概它的容量容积是0.4,按平均寿命80岁计算,一个人一生产生的生活垃圾的体积大概是自身体积的1600倍。差不多八十多年前,我们倡导火化,找好死人不跟后代争土地。而1600倍人体体积的东西,假定我们用简单的填埋,难道不是和后人争土地?

      此外,张益认为当前市场将模式、资本看得过重。“产业很多要素,根本在于创新。我们还是要不忘初心,要沉下心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把技术工作、基础的工作做好,再考虑模式和考虑资本。生态产业链中人人都是参与者,我们每个人真正从很细微的方面来做,而且能够坚持不懈的把它做好,我觉得我们的生态及产业就大有希望。”

      张文辉:技术支撑与思想认识同样重要

      针对土壤领域,张文辉认为需要提高行业思想认识,并加强技术支持。“你告诉别人,我这个很绿色、很生态,但是我需要五到十年,业主会觉得不能接受,这个就很难推广。外部环境、政策法规、管理理念到行业思想认识,都需要改善。从业者也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向业主、向主管部门宣传绿色生态修复理念。我们是从事环保行业的,但不能用一种现象掩盖了另外一种现象。针对的主要目标,我们修复达到了效果,但留了很多后遗症给子孙后代,实际上效果并没有达到。同时,我们还需要技术支撑。去寻求一种高效、简洁、低副作用的修复技术,也需要继续跟进。”

      陈湧:合力推动创造增量

      陈湧同样认为应从产业角度规划解决方案。“很多问题不是一个公司能解决的,如果源头问题不解决,在后面即使花了大量精力,也会事倍功半。如果针对产业链关注土壤投入,有很多问题是会迎刃而解的。这就需要大家一起整合产业链合作。”陈湧介绍,目前复振正在尝试合作,包括很多大农系统的合作跨越了地方政府,也正与一些区域性组织合作,希望能够创造出环保增量。

      在践行过程中,复振通过技术解决了一些农业问题,也涉及了大宗交易产品,包括高附加值的几十种的蔬菜瓜果及中草药等,这些措施让农民享受到了好处,让需求者产生了信任,因此愿意与其联手,继续合作。对此,陈湧总结:“因为我们把农业的增量找了出来。如果仅仅是技术推动,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需要将增量做出来,并让别人看到。”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 环保网
    加关注1
  • 最具影响力的环保产业互联网平台。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200215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