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内心崩溃 治理迫在眉睫

   2016-01-07 1490
核心提示: 过去,我国土壤污染往往容易被忽略,而近年来,随着隔大米、血铅超标等事件之后,土壤污染才开始得到重视。这些年来,土壤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那种痛说不出,堵不住。然而,土壤污染一旦发生,仅仅依靠切断污染源的方法很难恢复。

      过去,我国土壤污染往往容易被忽略,而近年来,随着隔大米、血铅超标等事件之后,土壤污染才开始得到重视。这些年来,土壤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那种痛说不出,堵不住。然而,土壤污染一旦发生,仅仅依靠切断污染源的方法很难恢复。治理土壤污染的成本高、周期长、难度大。同时,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相比大气、水污染的防治复杂,治理不能盲目,更不能急,得一步一步来。目前,已有学者研究出减轻土壤污染的办法,接下来,笔者为大家简单介绍下。

      转基因芥菜成功吸收硒

      在加利福尼亚州进行的一项田野种植试验中,转基因印度芥菜成功地吸收了土壤中过量的硒。负责此项研究的科学家说,这是第一项显示转基因植物可减轻污染的田野试验,它显示该技术可在实验室外发挥作用。

      硒对生物来说是有用的微量元素,但过量也会产生毒害。在加州的某些地区存在页岩,农田灌溉用水会溶解页岩中的硒。表层土壤中的水分蒸发导致硒积聚,含量达到较高水平,对植物有害。但印度芥菜(Brassicajuncea)天然拥有抗硒元素毒害的能力,并能通过根吸水的过程吸收硒。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植物学家、此项研究领导者NormanTerry说:“印度芥菜生长得很快,即使在环境压力较大的条件下也能达到很高的生物量。”研究者往芥菜中添加一个基因,该基因产生吸收硒的酶,从而使转基因芥菜呼收硒的能力增强。

      试验发现,与传统的野生型印度芥菜相比,这种转基因芥菜积累硒的能力最多高出3.3倍左右。有关论文发表在《环境科学技术》(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网络版上。

      纳米利器帮企业变废为宝

      长期从事土壤修复研究的学者张伟贤研发的铁基纳米材料及其制备技术,不仅能富集分离回收砷、镉等渗入土壤的重金属残留,还能把这些有毒物变成可利用的资源。别小看这项技术,因为能帮企业“变废为宝”——企业不仅不用为治理污染额外买单,有时或许还能盈利,这显然提升了企业主动治污的积极性。

      张伟贤认为,一些矿产企业传统的重金属污染治理办法不够经济,对企业缺乏吸引力。如果将废弃物中含有的金、银、镍、铜等元素进行有效富集分离,那它们就会产生价值。而张伟贤研发的纳米技术拥有极强的吸附性,处理同样规模的废弃物,加石灰中和需要一吨的话,用新的纳米材料只要加一公斤就足够了——新技术的好处是让废弃物中的重金属元素高度浓缩在少量纳米材料中,这样后者就有了可进行市场交易的价值。一些试点企业甚至反馈,用了张伟贤的新技术后,处理重金属废水不仅不赔钱,还开始挣钱了。张伟贤所研发的纳米材料治理重金属污染技术,目前已获得了近20项国家专利及4项美国专利,部分专利已实施了授权。

      微生物修复极具潜力

      微生物修复技术就是利用土壤中的土著微生物的代谢功能,或者补充具有降解转化污染物能力的人工培养的功能微生物群,通过创造适宜环境条件,促进或强化微生物代谢功能,从而降解并最终消除污染物的生物修复技术。

      微生物修复的实质是生物降解或者生物转化,即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分解作用或者对无机污染物的钝化作用。利用微生物修复技术既可治理农药、除草剂、石油、多环芳烃等有机物污染的环境,又可治理重金属等无机物污染的环境;既可使用土著微生物进行自然生物修复,又可通过补充营养盐、电子受体及添加人工培养菌或基因工程菌进行人工生物修复;既可进行原位修复,也可进行异位修复。

      从目前来看,微生物修复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技术,但微生物个体微小,富集有重金属的微生物细胞难以从土壤中分离,还存在与修复现场土著菌株竞争等不利因素。近年来微生物修复研究工作着重于筛选和驯化高效降解微生物菌株,提高功能微生物在土壤中的活性、寿命和安全性,并通过修复过程参数的优化和养分、温度、湿度等关键因子的调控等方面,最终实现针对性强、高效快捷、成本低廉的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工程化应用。

      土壤污染与每个公民的健康生存息息相关,减轻土壤污染刻不容缓,除了科学家们发明的种种方法,有关部门也应当大力推进绿色勘查,绿色开发,珍惜每一寸土地,最大限度地减少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对环境造成的破坏。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200215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