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下午,由杂志社举办,环境保护专家委员会为智慧支持的 “环境保护‘绿坐标’颁奖暨环保创新案例发布会”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
环境问题最终还是要通过发展来解决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在对制度创新成果进行点评时说,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与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群众对环境的污染问题反映强烈。空气、土壤与水体污染等问题也日益突出。他说,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主要公共资源之一,而目前的环境已经遭受了很大的破坏,要提高环境保护的力度,制度的创新是保障。目前,环境保护制度创新的力度正在不断加大,全国各地也涌现出了很多可圈可点的制度创新成果。
中国当前的环境问题是粗放式快速发展的历史积累结果,既是一个发展问题,也是一个历史问题。很多人将环境问题的责任完全归咎于企业和公众环境意识不高,或执法不严,这种观点是片面的。造成当前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源配置不充分、不科学,或者经济、社会发展不足。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表明,环境问题最终还是要通过发展来解决,发展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举措。那些反对经济发展以保护环境的观点是错误的。离开国家的经济和科技基础谈高标准的环境治理,搞环保大跃进也是错误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在对管理创新案例点评时说。
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在对技术创新案例点评时说,当前存在的很多生态环境问题给未来发展带来巨大风险,包括生态环境风险、人群健康风险、社会稳定风险、生态安全风险、区域平衡风险、国际影响风险和环境问题带来的政治风险。如何化解以上风险?必须通过增强环保科技创新能力来化解。当前我国环境问题区域性、复合型和压缩性等特点决定,没有强大的科技支撑,没有新科技、新方法的应用,改善环境质量的目标就难以顺利、有效、全面实现。
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潘自强说,水污染,污染,土壤污染已经严重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要想解决当下的环境问题,必须积极探索环境治理上的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通过创新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环境治理,实现低碳发展。潘自强说,创新是历史进步的动力、时代发展的关键,位居今日中国“五大发展理念”之首。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把创新提到首要位置,指明了我国发展的方向和要求。用以创新为首的“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时代发展,必将带来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根本遵循、注入强劲动力。
“绿坐标”评选为我国环境管理营造创新氛围
第二届“绿坐标”评选从2015年6月启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案例征集阶段;第二阶段,为初评阶段;第三阶段,为终评阶段。在这次案例征集过程中,评选办公室共收到单位申报和公众推荐案例238份,其中有效申报一百五十余份。案例涵盖20多个省、4个直辖市、3个自治区。经初评,保留50个创新单项。12月10日,对入围的创新单项进行为期一周的网上公示,接受公众投票。获奖单位申报的创新成果,不仅投票结果名列前茅,也得到了环境保护专家委员会的肯定。
在技术创新的三个案例中,河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申报、自主研发的“水质在线监测智能监管系统”案例,北京中环农科生态农业研究院有限公司申报的“养殖废水无害化与资源化”案例,绿创美环保工程(深圳)有限公司申报的“大型环保生物工程绿化补偿系统”案例,获得2015年度环境保护“绿坐标”技术创新奖。
在制度创新的四个案例中,重庆市环境保护局申报的“引入市场机制,促进环境改善”案例,深圳市人居环境委员会申报的“实施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树立绿色政绩观”案例,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一司、二司、三司联合申报的“培育和发展核安全文化,创新推出‘声明—宣贯—评估’三步走”案例,临沂市环境保护局申报的“推行第三方治理,创新环境管理模式”案例,获得2015年度环境保护“绿坐标”制度创新奖。
在管理创新的五个案例中,贺州市环境保护局申报的“落实‘多规合一’,推进建设项目并联审批”案例,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申报的“‘魅力之光’杯全国中学生核电科普知识竞赛”案例,浙江环保宣教中心申报的“开通微博、微信,推进公众参与”案例,重庆市环境保护局申报的“推进环境管理体制改革,健全环境监管网络”案例,临沂市环境保护局申报的“完善环保工作机制,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案例,获得2015年度环境保护“绿坐标”管理创新奖。
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潘自强说,环境保护“绿坐标”评选,得到了环保部领导的关心和环境保护专家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全国各地环保厅局、企业、媒体以及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他说,“绿坐标”评选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实现了迅速传播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主办方积极与参评单位、关注评选的微博粉丝互动,为我国的环境管理营造了创新氛围,通过发现创新和传播创新,也为我国的环境治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