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传统园林业务放缓,短短3个月时间里,东方园林砸下30亿元相继收购5家环保公司股权,涉及水处理、固废处理等领域。“着眼长远发展,未来两年公司还将在环保行业内做200亿元的并购,然后再用两年时间投资100亿元对收购公司进行新建和技改工作,从而将东方园林打造成一个生态环保全产业链公司。”东方园林董事长何巧女如是描绘东方园林的转型愿景。
并购出牌快速密集
2015年9月以来,东方园林相继收购5家环保行业公司股权,涉及水处理、固废危废处理等领域,总金额合计约30亿元。
5个收购标的中有3个属固废领域,分别是申能环保60%的股权、吴中固废80%的股权、金源铜业100%的股权,对价分别是14.64亿元、1.42亿元和2000万元,东方园林全部采用自有资金购买。另两个标的是水处理业务,分别是中山环保100%的股权和上海立源100%的股权,对价分别是9.5亿元和3.25亿元,东方园林采用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及配套融资的方式来收购。
目前,收购申能环保、金源铜业和吴中固废的事项已经通过东方园林内部审议程序;中山环保和上海立源的收购已经公司董事会批准,尚需公司股东大会批准,同时需取得证监会、深交所的核准。
东方园林转型的目标已经喊了两年有余,当前的财务状况也迫切需要企业转型,但短时间内并购这么多的企业,并非是出于并表的一时冲动。“公司目标是以并购强势进入,打造技术型环保集团,成为多个细分行业的领头羊。”公司董事长何巧女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这其中,并购是资本运作的手段;技术型是对并购标的挑选的标准,因为规模作为参照并不能确保标的在业内的领先地位;细分行业是指东方园林要找到在某个领域排名至少前五或者能很快进入这个标准的企业,如果找不到,公司就放弃在这个领域的并购。”
按照何巧女的说法,东方园林“通过收购申能环保和金源铜业,获得了申能环保污泥及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技术,通过收购吴中固废公司,获得了在工业废弃物处置领域的经营资质及区域性垄断地位”,而“对中山环保和上海立源的收购,将确保公司获得中山环保及上海立源的核心水处理技术”。
作为五个并购中体量最大的一单,申能环保主要从事有色金属固体危废资源化利用,该公司是华东地区处理有色金属废渣、废泥的最大企业,也是全国最大规模资源化利用处理电镀污泥、电子污泥的企业,同时还是业内第一家采用“火法处理”进行有色金属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的公司。作为浙江省危险废物经营许可单位,申能环保有14.6万吨危险废物年处理能力,最大可处理17万吨,其他一般固废处理能力为5.4万吨/年,年可处理各类废渣、废泥等有色金属固体废物20万吨。2013年和2014年该公司分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80亿元和24.67亿元,净利润分别达0.62亿和0.75亿元,2015年1至5月实现收入5.77亿元,净利润0.5亿元。
金源铜业主业为含铜危险废物及一般工业废物回收处理,即以含铜废物为原料通过阳极铜冶炼回收再利用,最终产出电解铜,实现危险废物资源化。该公司拥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载明核准经营范围为收集、贮存、利用废物(HW17)、含铜废物(HW22)、有色金属冶炼废物(HW48),合计每年处理39000吨危险废物。2015年1至7月,该公司实现收入2.52亿元,净利润760.16万元。
吴中固废是苏州市专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单位之一,主业是从事危险废物焚烧、废旧线路板综合利用和废旧物资回收。该公司是苏州吴中区唯一一家危险废物焚烧设备的许可经营单位。其《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载明的核准经营范围为每年焚烧处置危险废物3000吨。2014年,吴中固废实现收入1.89亿元,净利润261.66万元;2015年1至5月实现收入5865.3万元,净利润126.55万元。
两个水务标的方面,中山环保最为突出的是技术优势,其研发并应用的一体化多级自回流污水处理技术和垂直流湿地技术,获得小城镇污水处理领域市场的充分认可,是小城镇污水处理领域的主流技术。其所实施的项目在占地规模、总投资和运行成本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业务遍及广东、河南、四川、山东等地区,并拥有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生活垃圾等7项环保资质和相应的工程建设资质。2013和2014年,该公司分别实现收入2.48亿元和3.35亿元,净利润分别达5977万元和6044万元。
上海立源具市政行业(给水工程、排水工程)专业乙级工程设计资质,拥有各类水处理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17项,外观设计专利7项,公司核心优势在一体化净水和污水设备以及中水处理和纯水处理等多个方面。
传统模式难以为继
东方园林对并购标的的筛选和其对环保产业的前瞻性布局,令市场格外关注。
申能环保未来三年业绩承诺分别为1.8亿、2.07亿和2.38亿元,金源铜业承诺未来两年年均利润增长10%,吴中固废承诺未来三年合计实现利润5000万元,中山环保未来三年业绩承诺分别为0.71亿元、0.85亿元、1.02亿元。这意味着,五家企业并表能给上市公司带来更多业绩增厚。东方园林今年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2.62亿元。
何巧女表示,东方园林未来将把并购来的核心技术应用到水资源管理、水污染治理和水生态修复、水景观建设中,提升现有设计景观业务,打造工业危废无害化、资源化完整产业链。更重要的是,“未来两年公司还将围绕水务和危废行业并购投入200亿元,然后再用两年时间投资100亿元对收购公司进行一些新建和技改工作”。
“东方园林在短时间内采用如此高调的方式进行业务转型,传统业务增长乏力仅仅是一个方面,更重要原因是当前经济形势下,园林类企业传统商业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从行业属性来看,向环保领域转型是园林类企业业务扩张自然而然的选择,操作相对容易,投资者也较能接受。当然,这和东方园林自身的资金储备、股权结构也有密切关系。”一位园林行业分析师表示。
2013年之后,地方政府对园林绿化的投资力度不再有前几年的爆发式增长,加上房地产调控、地方政府债务治理等多重因素,东方园林业绩告别了高速增长,2013年公司利润同比增长尚可维持在30%左右,2014年则同比下滑27%,今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降幅亦达36.39%。何巧女在近期的一次机构交流会上也承认,当时对行业发展认识存在一定偏差,导致公司净利润的增长未能达到预期。
东方园林副董事长李东辉介绍,随着东方园林承接工程数量越来越多,公司也意识到项目可能存在风险,进而提前采取防范措施。“公司现在做的事情是控制好节奏,加大对项目的筛选。因为当前的经济形势决定了项目发生风险的概率要大过以往。”
实际上,在纳入5家环保企业之前,东方园林就开始积极推进传统景观业务的生态化转型,即由单一的传统景观工程承包向提供全方位的水生态系统方案转型。公司前期也与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民生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签订金融保障合作协议,借力多种金融模式的支撑。
“必须看到,今年上半年公司的业绩仍然没有回暖迹象。”上述分析师指出,2015年上半年东方园林业绩下滑明显,以至于业内预计公司全年业绩达到2014年推出的二期股权激励计划行权条件相对较难。
瞄准环保细分领域
东方园林董秘张强表示,公司强势转型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看到了在这些细分行业领域未来的发展空间较大。
“十五”期间,我国环保投资总额不足万亿元;到“十一五”期间,我国环保总投资额与固废处理投资额分别达2.16万亿元和0.21万亿元。根据相关规划,到“十二五”末,我国环保投资总额和固废处理投资额将分别达3.40万亿元和0.80万亿元,市场规模将急剧扩大。有分析报告认为,未来几年固废市场规模将占环保投资总额的30%左右;预计到2020年前,我国固废处理行业市场规模有望达到万亿元。“十二五”期间,以餐厨垃圾处理、土壤修复、污泥处理处置等为代表的固废产业迎来发展高峰。在此背景下,2011年以来,国内多家知名水务企业如首创股份、北控水务、中国水务、碧水源、晓青环保等陆续挺进固废市场,探寻新的发展空间。此次东方园林对申能环保的收购,也主要是看好固废产业前景,重点是为获得污泥及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东方园林此次覆盖的另一个领域——危险废弃物处理,在我国属新兴行业,处于成长期前端。由于国家对非法排放危险废弃物惩罚力度不断加大,相关市场空间得到释放。根据德勤最新发布的《2015清洁能源行业报告》保守测算,今年我国危废产生量将超过6000万吨,但现有处置率仅35%。处置率低的原因主要是危废回收率低,导致大量的危废处理产能被闲置。据调查,目前浙江、江苏、河南等地的100家危废处理企业均表示产能浪费有一半以上。不过,德勤中国的研究与洞察力总监陈岚表示,危废行业种类繁多,工艺复杂,技术门槛很高,未来的市场空间巨大,小型专业处理公司和行业龙头都能在不同的细分领域发展。
在水处理领域,今年4月出台的“水十条”明确了一系列宏观目标,提出到2020年,全国水环境质量得到阶段性改善,污染严重水体较大幅度减少,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地下水超采得到严格控制,地下水污染加剧趋势得到初步遏制,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稳中趋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水生态环境状况有所好转。业内预测,这将给相关产业带来2万亿投资规模。
从业务协同上来看,通过这几笔并购,东方园林在设计景观业务时可将上述核心技术应用到水资源管理、水污染治理和水生态修复、水景观建设中。而且,整合以后,东方园林可以打造工业危废无害化、资源化完整产业链。这也是东方园林此次业务扩张的主要逻辑。
东方园林生态股份公司是东方园林旗下的生态业务实施主体,该公司副总裁刘旭认为,东方园林“跨界”动作的背后,是公司借此进入水利、水环境、污水处理等领域的策略,为的是聚焦以水资源管理、水域污染治理和水域生态修复及水景观建设为核心的“三位一体”目标。
近期,海绵城市已成为生态领域的热点词汇。从定义上来看,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能有效解决一些城市的内涝问题、水资源短缺问题,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增加社会效益,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迫切需求。刘旭表示,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东方园林实际上有非常超前的铺垫,公司2014年开始进行战略转型时,已将所有业务都做成“三位一体”,而“三位一体”的理念本质上与海绵城市建设如出一辙。
根据国务院部署,到2020年需要实现20%城市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标准,2030年80%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标准。申万宏源建筑装饰行业分析师陆玲玲分析指出,2020年以前,海绵城市建设给园林行业保守估计将会带来13%的业务增量。“若按照国务院对海绵城市建设所设目标要求,预计2020年海绵城市投资规模在1.4万亿元,若保守假设30%的投资额用于绿色基础设施建设,那么2020年之前园林企业的年业务增量是840亿元。”
PPP模式后续发力
矿山修复、土壤修复和水生态修复是东方园林在生态修复领域的战略重点,未来公司将会通过并购国内、国际上的生态修复技术型公司,加速切入上述领域。东方园林计划管理中心负责人杨丽晶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到“十三五”末,东方园林生态修复业务占公司营业收入的比重预计将达到三分之一。
刘旭透露,目前公司正在与江苏省、河北省相关地方政府和部门商谈相关生态修复(土壤、矿山)合作的意向,未来主要结合海绵城市和流域治理进而对区域生态进行综合治理。随着公司与各地合作的不断深入,项目的逐个落地,区域环境综合服务商的目标有望得以实现。“公司现在还正在就一些矿山塌陷区研究制定综合修复方案。参照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通过土壤修复来重新构建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以增强土壤涵养水源能力。对于受到破坏的土壤和与其相关的其他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修复的手段进行整体的修复。”
如徐州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十分紧迫。据刘旭介绍,超过40年的超计划和无序的煤炭开采历史,使得徐州地区的煤炭资源已面临枯竭,现在该地区留下了8万亩的深浅不一的塌陷地,且塌陷范围正在逐渐扩大。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资源能源所副所长王家卓指出,按照国家海绵城市的建设规划,从2015年到2020年,全国658个城市的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都要实现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这样的话,一年就需要4000多亿元的投资,这或许恰恰就是大家为何如此关注海绵城市的原因。
“按照我国所有城市成为海绵体来测算,到2030年,海绵城市市场总量有4万亿。”何巧女介绍道,“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运用渗透、滞留、储蓄、净化、利用、排放等多种方法来对城市海绵体进行构建,实际就是过去东方园林所做的‘城市水生态’业务。”
2015年是各级政府和社会资本践行公私合作的元年,PPP模式(公私合作)成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主流合作模式。刘旭介绍,东方园林2015年前后已中标PPP生态建设项目约300亿,其中萍乡、武汉等多个项目已被列入国家重点海绵城市示范项目。
在PPP打包订单的新模式下,东方园林积极开展新项目。公司所承接项目主要都是政府项目,和PPP的结合非常关键。“今年PPP模式已收回35亿元的工程款,比过去传统BT模式(建设-转交)要多收约10多亿元。”何巧女表示,“东方园林目前的重要转型方向是PPP业务模式。”
何巧女还介绍,现在东方园林在传统的园林工程业务上已具备多重回款保障模式。如土壤保障模式,即利用土地作为回款保障,为市政工程的回款提供一定保障;金融保障模式,“通过金融模式解决地方政府融资难的问题,有利于规避应收账款回收风险,保障资金正常周转,促进公司的健康发展”。
据了解,为开展PPP项目,去年12月东方园林在北京还设立了基金管理全资子公司——北京东方园林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东方园林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裁单建洪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说:“一个PPP项目的运作流程大致分为六步:审批-金融方案磋商-核心商务条件谈判-招标-签约-实施,项目实施前的五个步骤耗时至少半年到一年。今年东方园林收回的35亿元的工程回款,还未能显示出2015年PPP业务的实际贡献。今年PPP项目所贡献出的业绩将在明年中报时得以体现。”
“PPP项目今年上半年最主要的问题是落地比较慢,主要是因为政府、金融机构等对于新事物尚处于摸索阶段,各部门之间协调不是很到位。不过,这些问题在今年下半年已经慢慢得到解决,项目推进也加快了。”张强表示。